2016学年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下册)
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常梦网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瞬间(shùn) 啜泣(chuò) 浑身解数(xiè) 肥硕(shuò)
B.确凿(záo) 归省(shěng) 亢奋(kàng) 吞噬(shì)
C.寒噤(jìn) 狼藉(jiè) 根深蒂固(dì) 阔绰(chuò)
D.倒坍(tān) 恻隐(cè) 禁锢(gù) 颔首(hǎ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巧妙绝伦 全神贯注 人声鼎沸 忍俊不禁
B.深恶痛疾 世外桃源 谈笑风声 叹为观止
C.完璧归赵 万籁俱寂 轩然大波 悬梁刺股
D.言简意赅 抑扬顿挫 张灯结彩 谆谆教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针对“假羊肉”事件,全市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D.晚年的他,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的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5.“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这项公益活动由北京市一家民间组织发起,很快就推行到全国。假如你是一名“光盘行动”的志愿者,请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
(1)学校食堂积极响应“光盘行动”,在校园网上倡议学生们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留言,请你也发表自己的看法。(4分)
宁馨儿:从此刻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尊重汗水和创造。
晴空一鹤: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意识叫珍惜,有一种美德叫节约。
(2)学校附近有一家酒店,每天都要倒掉顾客吃剩的很多饭菜。你打算向酒店王经理提一条减少浪费的具体建议,作为陌生人,你该如何跟王经理表达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4分)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B.浣溪沙,词牌名。这是词人游蕲水清泉寺触景生情而作。
C.词作上片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悦心情。
D.词作下片由寺前西流溪水,即景取喻,抒发词人自伤衰老之意。
7.描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二)(2015•山东泰安)阅读《故乡》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得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地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地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轻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8.文中加点的“厚障壁”指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面 B.规矩 C.恭敬 D.景况
9.对“老爷!……”单独成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着力表现了闰土的谨小慎微、讲究礼节。
B.着力表现了闰土话语清晰、干脆利落。
C.突出强调了这一称呼给“我”的心理带来的震撼。
D.突出强调了“我”的年纪之大,地位之高。
10.对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出了闰土天生木讷,说话断断续续。
B.写出了闰土面对生活的艰难,不知从何说起。
C.写出了闰土胆小怕事,说话犹犹豫豫。
D.写出了闰土面对悲哀的处境,不愿讲给外人听。
11.下列表现闰土痛苦麻木精神状态的一项是( )(2分)
A.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B.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地只贴在他背后。
C.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D.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2.对节选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宏儿和水生就像当年的“我”和闰土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B.母亲看待“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就像当年一样没有改变。
C.闰土沿袭了他父亲的生活,可以推断,现在的水生将来也会像闰土一样。
D.“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只是表面上发生了变化,而实质上没有变化。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2分)
1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6.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17.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榕树下的瘦女人
沈祖连
长长的新兴路,延伸到桥头,形成个“丁”字。丁字路口处,有棵大榕树,说不清它有多大的年纪,只知道在父亲乃至祖父他们小时候就有了。逢着夏天,这里是人们纳凉、娱乐的天地。现在秋凉了,一天比一天冷,人们便都转入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会到这里来呢?
不过也有。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终日拄着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在这里,有时坐着,有时站着。秋风拂起那发黄的发丝,飘飘悠悠的,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时而看着桥头,时而看着路,时而看着行人,有时什么也不看。
我早上去上班,路过桥头便看见了她,她的瘦以及她的黄发丝,都让人无缘无故地产生一种怜悯。我便走近了她。
“阿姨,你在等什么?”
她慢慢地反应过来:“先生,是问我吗?这么说,你看见过一个后生仔么?”
她没有正面看我,我用左手在她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睛动了动,便又停下了。我猜她是眼睛不好,至少是看不清面前的人和物。
“阿姨,你要等的后生是什么样子,告诉我,我可以帮你找。”
“那太好了,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刚才有个姑娘也说要帮我找。后生高高的,说话声音不大,跟你差不多,说话很好听。”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等他做什么呢?他是你的什么人?”
“不,他不是我的什么人,只是欠我的钱,那天他买我的手镯,说等会儿给我钱,便走了。”
“阿姨,我想你是上当了,怎么不给钱就让他走了?现在可不同以前了,不抢你就好了,你能告诉我多少钱吗?”
“我们说好了的,他回头给我三百元。那可是真玉的啊,是我母亲给我的嫁妆,他见了直说是好玉。我见他识货,便解下给他看,他说我的手太瘦太小,不适合戴,便缠住要我卖的。”
又是一起诈骗案。
中午我回来,经过桥头,她还在等。
第二天,她还在等。看着直让人心疼。我在心里一百次地骂,是哪个没良心的小子,有本事不去诈骗大亨,却来骗这些可怜的老百姓,该是断子绝孙的。
第三天,她还在等,不知怎么,看到她那黄黄的发丝和深似枯井的双眼,便有一种要帮助她的本能涌上了心头。于是我又走近了她:“阿姨,对不起,我这两天有急事,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让您久等了。”
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捉住我的双手,她的瘦手在哆嗦着,那枯井似的双眼分明渗出泪来:“你可回来了啊,你可知道我要钱干什么吗?”
“知道,阿姨,是我耽误了您,您打我骂我吧。”我把三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上,并做好了挨骂挨打的准备。
“好了,你回来就好,阿姨怎么舍得打你骂你?到底这个世界还有好人,前天那先生还说你是个骗子呢。”
瘦女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又是一阵秋风掠过,榕树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7期)
18.开头和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小说没有直接点明瘦女人是个盲人,而是通过多处描写进行暗示,请找出三处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①
②
③
20.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文中的瘦女人是一个
的人。(2分)
21.结尾说“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我”为什么感到“悲戚”?(4分)
三、写作(4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不该丢弃的 __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600字以上,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本站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相关标签搜索:九年级期中试卷及答案|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模拟试卷2016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