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初中 > 初三 > 语文 > 浏览文章

(浙教版)《最先与最后》教案1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1-21 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 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步骤:

1、 提问学生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2、 通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来引入新课。(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 请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思索本文在写法上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不理解之处提出置疑。

4、 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大致结构。(写作顺序:赛马——处世金针——不为最先(因果:不耻最后)——以竞技为例说明世人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危害——宣扬不耻最后)

5、 点明本文也属于杂文的通常写法,既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6、 具体分析文章。

第一小节:

(1)“为”:做、争取

(2)“耻”:以……为耻(文言用法)

(3)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过渡句,由话题转入正题。而“不幸”则表明了一种否定,一种批判的态度。

(4)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第二小节:

(1)“不敢径取”的原因是“不为福先”,凡事跟在别人后 面求稳当。

(2)“ 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日”是文言用法,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地”。这里揭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

(3)“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是过渡句,转入进一步议论“不耻最后”。

(4)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5)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第三小节:

(1)“这种竞争……又作别论”批判了斤斤计较的民族劣根性,是鲁迅先生的顺手一击。

(2)“偶有……”强调国民缺乏“不耻最后”的奋斗精神,“大概是”讽刺嗤笑“不耻最后”的那些所谓聪明人。

第四小节(这小节比较难,读得细些):

(1)“叛徒”特指反叛社会现实的志士。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