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2015年最新)
由常梦网初中频道为您提供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第一部分(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A.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B.故每当两船竟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C.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bīnfēn,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D.月还没有落,仿拂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jié。
(1)给A、B两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凫水( ) 擂鼓( )
(2)根据C、D两句中的拼音写汉字。(2分)
bīnfēn( ) jiǎojié( )
(3)上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1分)
订正为 订正为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好运气)
B.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美女)
D.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在潮水里搏击嬉戏)
3.按要求默写名句或古诗句。[前三题每空1分,第(4)题2分,共7分]
(1) _______,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2)四面湖山归眼底, _______ 。(湖南岳阳楼对联)
(3)《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
(4)古代诗歌中关于节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与清明节或重阳节相关的诗句。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
B.《端午日》按时间顺序写了湘西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其中详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本命年的回想》按时间的推移,有详有略地写了炒年货、吃腊八粥等风俗,具体表现了运河乡亲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D.《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借中秋的月亮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想像丰富,构思独特。
5.下面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生命是一条河,有奔腾也有平缓。
B.一路上,稻田的绿,菜花的黄,江水的银,汇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远处的群山好似美人脸上的黛眉,秀美无比。
D.天气炎热,连那大山也睡着了。
6.阅读下列对联,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3分)
(1)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
(2)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
7.综合性学习。(5分)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1分)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2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看法:_______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_______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第二部分(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8.题目中的“十五夜”告诉我们本诗写的是 节夜晚的情景。(1分)
9.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的妙处。(2分)
10.请发挥一下想像,描述一下“中庭地白树栖鸦”所描绘的画面。(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9分)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结尾的深刻含义呢?(3分)
12.文中的“我”能不能说就是少年鲁迅?(2分)
13.文中写了几个农民孩子,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浪涌飞舟
五月初五头端午,正是栽秧割麦两头忙;五月十五大端午,农活告一段落,人们从农田里爬起来,休整两天。姑娘女婿拎了粽子走娘家,更多的是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到岑河镇上“晒叶子”(指穿好衣服逛大场合)。那一天,无论大路小路,都是新的、亮的,满街满巷都是笑脸和喜气。
岑河上雄跨着两座古老的圆拱石桥,南桥和北桥之间,两岸早已站满了人。花花绿绿的人山,光彩照人的笑脸,拥挤在依依垂柳之下,倒映在清清河水之中。
“龙船来了——”“黄龙!”有人呼喊。说是龙船,其实并没有龙头龙尾的简装,更没有雕龙画凤的屏风廊檐,有的只是八条黝黑健壮的汉子,黄裤黄褂黄头巾。龙的灵气,龙的威武,龙的精神,鼓得我们热血沸腾。我们迅速让开道,龙船缓缓下了水,清清的河水便映出一条仿佛真的黄龙来。龙开始舞动爪牙,缓缓前进,明镜上漾起一层层涟漪,荡漾开去,龙的倒影便在层层鳞浪之下缓缓飞翔了。
“白龙来了!”“红龙来了!”几条龙下了河,河水晃动,河里倒映的柳枝也跳起舞来。龙们先是自由自在地划呀,试呀,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几条龙一碰上并排的机会就“抢标”。你听,鼓声响了,船头的鼓手昂首奋臂擂鼓,两厢的龙人埋头奋臂划龙。两岸的小孩、大人都和着鼓点的节拍唱着:“咚咚地划,咚咚地划,划得快快前哟,吃碗麦炒面;划得慢慢后哟,吃碗枯豌豆。”
正式“抢标”开始了,各龙舟的步伐基本到位。急促的鼓点催龙奋进,船就像短跑运动员的最后冲刺,又像离弦的箭,“嗖嗖”地射向前方。众桨划出汹涌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浪涌飞舟,溅起一阵阵水花。
“杂龙来了!”果然,青红紫白黑,握桨的汉子服饰杂乱无章。杂龙匆匆赶到,匆匆下水,匆匆上阵。黄龙眼看就要取胜,杂龙后来居上,和黄龙并排了。鼓点更加密集急骤,“咚咚”的划声更加震耳嘹亮。黄龙如强弩之末,杂龙如喷薄之日出,虎虎向前,腾腾而上。杂龙取胜了!
黄龙不服,和杂龙打起来,从船上打到水里,从水里扯到岸上,两个龙头扭成一团。我们围过去看众人劝架:“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一边姑爷,一边舅爷,输了赢了又不是外人。”“不,在船赢船。两船相争,各为其船。什么姑爷舅爷,不认那一套!”舅爷一口回绝。
“算了算了,别生气了,今天我请客,到我家喝酒吃炒面……过端午。”“不,今天在自家吃枯豌豆喝闷酒,明年老子请客,到老子家吃炒面喝酒过端午节!”
如今,清清的岑河只有柳枝在那里静静地照着倩影。
14.文中写出了岑河端午的哪些风俗?(3分)
15.作者写杂龙取胜有什么潜在的意义?(4分)
16.姑爷领头的杂龙取胜了,从姑舅之争说说姑爷、舅爷的性格特点。(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秦腔吼起来
张格娟
在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间的戏子,一个走乡串户演皮影戏、吼秦腔的艺人。
说着说着,秦天奇也老了,还是先说秦天奇的女儿香伶吧。
那个寒冷的冬天,天刚蒙蒙亮,16岁的香伶就开始在院子里偷偷练功了。正练到火候时,西屋里传来了老爹急促的咳嗽声。她翻身跃起,急步跑到父亲炕头前。她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偷偷地练习秦腔。
秦天奇看到女儿绯红的小脸,喘着粗气问道:“香伶啊……你……你这么早在院子中踢踢踏踏做什么呢?”
香伶躲闪着父亲的目光说:“爹,我在侍弄花草呢。”老爹爱怜地拉过香伶的手说:“闺女啊,怨爹没本事,唱了一辈子秦腔,演了一辈子戏,到头来仍然是一个高级叫花子。去学一门手艺,千万别学你爹去演戏啊!”香伶流着眼泪没有言语。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爹演了一辈子秦腔皮影,日子却过得相当凄苦。直落到如今病入膏肓了,也没钱医治。当年,爹的皮影戏班,吼着秦腔辗转南北,曾经名噪一时,威震八方啊。
可是,香伶两岁时,娘受不了日子的清苦,扔下香伶和吼秦腔的爹,跟一个南方养蜂人走了。
自从娘走后,慢慢长大了的香伶,几次三番地让爹教自己唱戏,爹都不肯。爹说了,闺女,爹吼秦腔已经走火入魔了,不能再让你受这份罪了,干点别的吧。
香伶没有听爹的话。爹在演戏时,香伶就趴在后台看,她好像从小就有演戏的天分和灵气。一样的台词,刚学戏的演员都要十遍八遍地记,香伶却能脱口而出。
爹临走前,眼睛仍然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那里面是爹的全部家当——皮影人。爹说,将它捐赠给县文化馆吧。爹一辈子都生活在民间,捐了,爹也心安了。
爹走后,香伶将两只大箱子送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怜惜地说:“闺女,秦老前辈是我们秦腔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临走时,还有什么要求吗?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你。”
香伶说:“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进县剧团吼秦腔。”
老师面露难色地说:“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
香伶斩钉截铁地回答:“再难我也要走,我爹走了一辈子,我要继续走下去,我忘不了爹临走前望着箱子不忍的眼神。”
老师说:“那明天来团里考核吧。”
考核中,在场的老艺术家们都认为,这个小巧玲珑的姑娘,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谁知,灵秀的香伶一声大吼:“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留情……”高亢激越的唱腔,吼得地动山摇。台下的评委们个个惊呆了,大家都拍手叫绝。这样,香伶的吼秦腔生涯便拉开了序幕。
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有时候她自己也搞不明白,是自己在台上演绎生活呢,还是生活中将戏剧演绎呢?
女儿生下来刚三天,香伶就开始在家中吼秦腔了。孩子刚满月,香伶不顾老公的劝阻,毅然走上了秦腔舞台。穿起了黑蟒袍,戴起了长须,将一个黑脸包公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台上激情洋溢的香伶,做梦也没有想到,回到家时,老公却和别人在家谈一场交易。
香伶发怒了,几次三番劝老公,可老公非但没有听她的,还痛骂她穷戏子。香伶没有言语,她清楚,生活中的她只有走进戏里,她才能忘却诸多不快乐。
如今,这种不快乐已经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她的心。她不能容忍剧里剧外自己的双重性格,她在矛盾中犹豫徘徊着。
一向将包公演得活灵活现的她,突然间却像一把断了弦的二胡,发出了呜呜的声音。一上台,香伶脑海里总是出现老公将那笔希望工程款装进自己口袋中的那副贪婪的面孔。
香伶演砸了,台下一片喝倒彩的声音。从此,香伶拒绝饰演包公,她觉得自己不配。
香伶做了生活中的包拯。她一纸诉状,将老公送入了监狱。香伶又何尝不知道,将老公送进监狱,意味着她和女儿要受苦的。可她必须这样做,她要让戏中的她和戏外的她融为一体。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重新上台后的香伶,奇迹般地又开始演包公了,而且比以前演得更形象、更生动。
夜深人静时,香伶望着灯光下酣睡的女儿,轻轻地说,女儿啊,长大了当一个好妻子吧,别再像娘一样吼秦腔了,娘已经离不开秦腔了。
可她又怎么能知道,女儿会不会是另外一个自己呢?
(选文有删改)
17.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分)
18.香伶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分)
19.参加剧团考核时,为什么香伶的“一声大吼”使评委们惊呆了?(2分)
20.“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21.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1)“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1分)
(2)你认为香伶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1分)
第三部分(共40分)
22.作文。(40分)
在传统节日里,你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或许是一次亲友的聚会,或许是一次难忘的盛宴,或许是一次难忘的旅游……节日让你轻松、快乐,可能还心有感悟。那就以“节日生活”为话题,展现你的独特情怀吧!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2015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