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分析
创新教育要求化学教师的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现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型发展,优化课堂结构,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教师再也不能充当传声筒,而要成为导演和教练,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构想“催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求知,自觉地实践,形成能力,有效地发展素质,可以说,课堂教学恰恰就是实施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他们在高考中的发挥,以及能否考上他们自己梦寐以求的高校,更为重要的是对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来说,化学基础是否学得好,直接关系到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学生的创新性。过去学校教育主要采取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听、记、读、背、练的方法,这就容易培养出熟练操作型和单纯模仿型的人才。如今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开展创新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面向新时代化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改机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就怎样让化学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谈几点认识:
一、要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人们都知道,好奇心是人们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例如:讲燃烧条件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生煤火和撒土(或浇水)灭火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燃烧与熄灭,必须具备的条件。经过比较、概括,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可燃物燃烧要有空气(或氧化剂),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正是燃烧的条件。进一步证实,学生已经意识到上述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正是灭火的条件,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就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能动的思索和分析迎刃而解了。激趣是启动学生学习心理的动力,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源泉,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激趣。在化学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事实,在演示化学实验时,学生总是忍不住挤到讲台边观看有趣的实验现象,大胆一些的还找老师“讨”一些化学药品想自己也试试,这些现象表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完全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忘却了自我,他们有表达的欲望,有相互交流的愿望,都闪现出创造性火花。那么,这时教师应该给予肯定、扶持,这样才能有一个激发学生创造的宽松环境,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有些“标准”。只有在民主宽容的气氛中,学生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发展其创造性品质。如果要求学生人人正襟危坐,个个屏气闭嘴,规规矩矩举手,等着点名后再回答出千篇一律的答案,这在我们现代教学中是应该摈弃的。
二、动手实践,激活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熟悉每一个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分析是理论联系实际,揭示事物本质,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途径。化学它本身就是属于一门以认真的观察和仔细的做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规律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所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恰恰就是实验,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跃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处处充满了创造生机。引起学生认知兴趣的是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燃烧、爆炸等,这些现象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以化学计算中,涉及天平的称量问题为例,用游码称量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左物右码”与“左码右物”放颠倒了,结果会怎样?如果到实验室亲自做一做,不难发现其真实结果。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来制造创新的火花一般来说,多使用开放性的问题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更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具体、不明确的话,学生会无所适从,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将某一内容向外扩展,提出的问题,设计在一至两个原型题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但如果因问题的面涉及广泛,且学生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结果牵扯出一连串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给出的个人观点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教学干扰,这时教师若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就会失控。对以上现象,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在不影响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前提下,逐渐把问题引到教学目标上来,对个别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讨论。
三、结语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精神不振时让他们振作,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作者:李丹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