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考点搜索】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教材分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第2课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形成,介绍典型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整治模式以及荒漠化防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1、图4.10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
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2、图4.14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图”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表现在:a类为肉质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存大量水分,其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短暂的降水过程(如暴雨)中收集水分;b类植物一方面利用其近地表根系吸收可能的降水,另一方面根系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c类为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叶片强烈缩小或退化,由绿色叶茎行使光合作用功能,蒸腾很弱。
【学习策略】
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地理知识、把握重点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
一、荒漠化的成因
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见图4-4:
2.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
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表4-5: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的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二、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和内容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荒漠化;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现象;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能力。
2.整治模式
一是要有明确的整治目标,二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三是健全、完善治理系统。
3.治理措施
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