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 昆曲的拯救与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了解昆曲面临的保护任务
重点
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来源:高考资源网]
难点
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教学设计
关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目[来源:Ks5u.com]
一是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戏曲有三个来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的"巫、傩歌舞";第二,古代宫廷贵族娱乐的"俳优戏谑";第三,宋金民间说唱艺术。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其代表是杂剧和南戏。然而,这两种戏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昆曲保存着中国戏曲自萌芽以来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称之为国宝级的"活化石"。
再是昆曲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过程
(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为侵占中国东北而发动的,由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被日军占领,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国共合作抗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基础: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④作用: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2)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战役:淞沪会战(要突出)、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和武汉会战等;
②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③结果: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④地位: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在抗战初期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是
抗战的主战场。
(3)敌后抗日斗争:
①路线:全面抗战路线(1937、8,洛川会议)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②活动: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③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时间、指挥者、性质、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8月举行大反攻。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第一项是角色制。角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所谓"角色",就是,传统中国戏曲中根据戏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演员往往专门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习惯上角色同行当通用。唐代参军戏中已有参军、苍鹘两个固定角色,其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逐渐增加角色,由简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在宋元杂剧和南戏中,以唱功为主的正生和正旦处于行当的霸主地位。净、末、丑行当,只能当配角。昆曲折子戏的出现,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单独施展本领的机会,从而初步打破了生、旦为霸主的局面。这对于以后戏曲发展有很大影响。像折子戏《蒋干盗书》就以丑角为主。另外,演员分角色,每人专攻一个行当,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第二项是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昆曲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受到文人青睐。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对于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文人创作的昆曲戏剧过分追求文词的典雅深奥,唱腔的悠扬婉转,脱离舞台实践,案头化越来越明显,给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种子。
第三项是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以《玉簪记》为例,剧情始于聚合的生、旦,具体说是,南宋时,书生潘必正(小生扮演)在临安应试落第,因其姑母为金陵女贞观观主,前往访之,暂寓观中温习功课准备再考。一天,他见到道姑陈妙常,经交谈后相互产生爱慕之情,发展到海誓山盟私订终身的地步。这是第一个"合"。潘陈的密切交往终于被观主察觉。观主(由生、旦以外角色扮演)逼迫潘必正再去应考。潘必正来不及与陈妙常告别,匆匆离去,陈妙常追到江边,雇船赶上潘必正。她将自己的碧玉簪赠送给潘必正,表示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潘必正回赠鸳鸯扇坠。在秋江上,二人依依不舍,痛哭而别。这是"离"。最后,潘必正考中进士,到观中迎娶陈妙常,回到家中,从父母处得知他们俩早有婚约,碧玉簪和鸳鸯坠是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时的信物。全剧在大团圆的热闹气氛中结束。这是第二个"合"。在"离"的过程中,生、旦各有一条行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剧情,这就是所谓的"双线平行"。这种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各剧种的戏剧结构,都受它影响。
第四项是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这跟角色制有很大关系。角色制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有些演员技艺独特精湛,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红极一时的主角。戏班就以他们为主,组织演员为主角配戏。主角的技艺、风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走红,最后形成独特的流派。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
了解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发现、体验、探究"步步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概况并感受其富有震撼力的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秦陵兵马俑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术。[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体会秦陵兵马俑气吞山河、庄严凝重的艺术震撼力。
二、课前导学材料
是秦始皇陵园中的一组陪葬坑,共有 个,为 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结构。其中 面积最大,是由 兵和 兵组成的 阵,排列成38路纵队,大部分为 ,以 为武器。 面积较小,外形像把曲尺,里边分为四个方阵,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面积最小,呈 字形结构,是这组兵马俑的 。[来源:高考资源网]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数千件形体高大的 和 ,是秦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 。
三、 教学设计
(一)发现之旅:揭开神秘的面纱
说起兵马俑,不得不讲到秦始皇。这个13岁即位、22岁亲政、39岁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在为后人留下万里长城的同时,也为自己修建了骊山陵墓。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的兵马俑,和龙游石窟一样,也是在极其偶然的条件下被发现。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切回1974年春天,追寻那一刻惊天的发现。
1987年秦陵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自发现到现在,已有超过5000万人参观游览,300余名国内外政要参观题词。
(二)体验之旅:气势磅礴的地下军团
2000多年前,
秦始皇的军团曾是地球上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
2000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