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二 > 语文 > 浏览文章

2015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4-07 阅读:

常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5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希望大家做好练习。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1日24 版,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极力规避现实,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从根本上看,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其出发点仍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每题3分)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①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②车,傅左纛③,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注:①未傅:未曾载入名册不符合兵役年龄的人。②黄屋:古代皇帝车上用黄缯做里子的车盖。③左纛:古代皇帝车上用犛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    部:率领

B.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              北:向北

C.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                  与:交往,友好

D.见使者,详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的一组是(    )

①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②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③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

④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⑤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⑥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城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在逃亡中又遭到楚军的追杀,只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获。

B.败逃到荥阳的刘邦,与追赶而来的项羽在京、索之间又决一死战,取胜后的刘邦趁机驻军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黄河南岸相连接,以取得敖仓的粮食。

C.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致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慢慢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

D.汉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刘邦从成皋城中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俘虏后用火烧死。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2)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

(3)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除夜作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高适                            唐·白居易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10分)

(一)①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

③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                。

④忧劳可以兴国,                。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                 。

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二)①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③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

④                ,惟有饮者留其名。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类文本阅读(24分)

10.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24分)

地  窖

(法)塞斯勃隆

国王陛下颁布了一道诏令,宣称他将每月一次亲临一个臣民的家,并在那里进餐。朝廷的反对派就立刻散布舆论,说这种做法是“收买人心”。国王无论干什么,反对派准会发表点攻击性的评论,把国王贬得一钱不值,什么“好大喜功”啊,“怯懦无能”啊,等等,不一而足,向来如此。这回,国王去臣民家里进餐一事,他们只报以耸耸肩膀,鄙夷地斥之为“收买人心”。哪知,这次他们可错怪了国王。因为国王的这项决定,看来事体不大,却有深刻的用意。国王向来研究历史,深知曾有许多王朝由于不懂得跟人民保持接触的重要性,不察民情,进而失掉民望,最后归于灭亡。而国王本人,自从登基以来,已觉察到显赫的王权在他跟臣民之间正在垒起一堵无形的墙壁,而且越垒越高,根本用不着设岗戍卫,却比王宫的高墙更加难以逾越。而今国王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面,方法虽然天真一些,却是体面的。总之,陛下的主意已定:每月都要到他治下的百姓家里进餐一次。内阁的好几位大臣为此很不高兴,警察总长尤为惶恐。他对付街头群众集会、防范爆炸暗杀事件之类是装备有余的,而对付一家一户、日常生活诸环节的问题,例如菜里放毒等,却毫无经验。其他大臣害怕的却是另一回事:过去,他们是国王得到消息的唯一来源,现在如果陛下忽然发现大臣们自己原来一无所知,而他们却一直在谎称民意,那可如何是好!那些高官显贵、朝廷的在野派、新闻界、各种工会无不声称自己是代表民意的,可是当人民真有机会开口说话的时候,他们又惊恐万状。谢天谢地! 好在老百姓早已丧失了讲话的可能,甚至失掉了讲话的兴趣,可是谁又能保证在家庭场合的饭桌上……

国王陛下对受到的款待和吃的饭菜都非常满意。在豪华的王宫里,有一道菜是国王不好意思点的,那就是布纪侬风味牛肉。但是这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怎么就偏偏猜到了国王想吃这个菜呢?她又怎么知道国王一直盼着能大杯痛饮都兰纳的葡萄酒?

国王陛下询问了五个孩子的情况:名字叫什么,学习怎么样,身体有没有病等,然后,他很不自然地笑笑,试探着说道:“咱们来谈点儿政治吧!”

“谈这个有什么用,”孩子们的父亲说道,“俺倒不是恭维您,我们在这玩艺儿上想的跟您一样。俺常叨咕——不信您问孩子的妈,俺说,俺要是个当官儿的,想办的事也不是别的,就是现在他们办的那些。”他的妻子表示同意,但又有点难为情地补充说:最好能改动一下学校放假的日期。

国王听了大为高兴,说:“这正是最近教育大臣向我提出的建议。年轻人,你们呢?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要说一说吗?——太太,能不能给我再来点儿布纪侬牛肉?”

“要说的事倒没有,”大孩子的话音渐渐平稳起来,“但是关于服兵役,我有个请求。”

他所提的问题,同样是在内阁会议上有人提出过的。这时候,孩子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每个人都提了一条建议,每条建议都是同样年龄的孩子所感兴趣的改革,而且这些建议几乎全都是在朝里议而未决的问题,其中有几个,恰恰是国王本人在内阁会议上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这时,他嘴里不说,心里暗记着,准备予以重新考虑。这是个好心眼儿的国王。

半夜十一点,国王和老百姓分别了,彼此都感到十分满意。一直在简陋的屋门外,焦急地等候着的三位大臣和警察总长从国王的脸上看出了这一点。

一位大臣说,“我们冒昧地给这户人家带来了一些礼品,请陛下俯允!”“这个主意不错,”国王说,“如果以我本人的名义来送,倒可能引起误解。明天见吧,先生们,我真的非常高兴!”

四位大臣向国王行礼告别,然后他们进了屋,向出场的七个演员付了预定的酬金。正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脚底下似乎有些什么响动。

“哎呀,”警察总长大声喊叫,“我差点儿把他们忘了(原来,三个半钟头以来,这所房子真正的主人一家一直被关在地窖里,悄悄地呆着,感到时间太漫长了)。我希望还能剩下点儿布纪侬牛肉给他们……”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蔡若明译,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国王计划每月到百姓家进餐一次,是希望借此接触人民,消除与臣民间的隔阂。

B.内阁几位大臣担心老百姓在家宴上向国王反映真实情况,不希望国王去百姓家进餐。

C.进餐过程中,主人家提出的种种建议恰巧是国王先前内心赞同并且希望付诸实践的。

D.国王担心被反对派斥为“收买人心”,不愿以个人名义送礼物给款待自己的这户人家。

E.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言得体,符合各自身份。“布纪侬风味牛肉”多次出现,起到了线索作用。

(2).在小说中,“国王”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3).这篇小说题目“地窖”有哪两个层面的含义?小说表现了什么主旨?(7分)

(4).优秀的短篇小说在构思上总是别具匠心的,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选择你认为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探究一下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及其作用。(9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长者季羡林

人们所见到的季老,总是笑眯眯的,他是那种初见之下给人感觉特别慈祥的人。先生的学问确实很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有情味的长首。

90年代,应该说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生活最为悲苦的日子。在这段岁月里,他的几位亲属,都相继去世,尤其是伴随了他从半个人生的伴侣。还有他最爱的女儿。1993年,他把自己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老祖和宛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但就是在这几年里,他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被孤寂的命运打垮。

他有许多的朋友,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大官,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样对待。他在平淡的待人接物中,显现出一种伟大的胸怀。显示出人性的高贵。所有认识及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对他的品德和人格无不交口称赞,称他有仁者风范,无己无私,亦慈亦让,他的仁爱和善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1995年一天,85岁高龄的他同往常一样,照例清晨4点起床读书。写作,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晨读和写作到6点多钟。忽然,他发现自己已将房门锁上,而钥匙却在门外的另一个房间。其实,他只需要给他的哪一位学生或助手打个电话,从外面打开门就行,但季先生认为时间太早,不便将别人从梦中唤醒,他竟做出了一个壮举;打开窗户,从近两米高的窗台上奋不顾身地跳下来,创造了一个“85岁老翁跳窗台”的奇迹。这一件小事,足以显出李老遇事替他人着想的精神。类似的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从外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他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衣着简朴,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走前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学子轻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

季羡林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居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但对家乡却舍得花大笔的钱,他曾经捐献给村里的学校和卫生室,让学生少交一点学费,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乡亲们治病时少花一点钱。几十年来,他一直给村里的小学寄书,非常奇怪的是,季羡林寄的图书都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季爷爷怎么知道他们爱看什么书呢?原来,季老总是带上自己十多岁的孙子孙女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让孩子们当参谋。

进入老年的季羡林,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年人看待。他的心也越来越年轻了,他尤其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几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期间,他都愿意找年轻人一起 吃饭,工作人员对季羡林也没有生疏感,大家常常在吃饭时互开玩笑,笑语连天。很多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他的答案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他的长寿之道很简单:就是顺其自然。

静水流深,季老并不是善谈的人,它更多地是用他的笔来书写他的人生感悟。他是喧嚣的人生中默默走着自己的路,走得艰难,但走得坚实。他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晚年愈发能够在学术与生活中游刃有余。

(摘自《季羡林画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季老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虽然朋友很多,但无论地位高下也都一样看待,足见他博大的胸怀。

B.85岁老翁跳窗台,帮北大新生尽职尽责地看着行李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拥有年轻的心态。从不把自己当老人看待。

C.为了攒下更多的钱捐给家乡的学校和卫生室,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水平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符。

D.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帮助自己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季羡林先生可谓用心良苦,这个细节展现了季老的慈爱之心、善义之举。

E.本文通过记羡林先生一些生活事迹,表现出季羡林先生的高尚人品和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位学问大家的形象。

(2)季老在实际生活中是个“性情中人”,是“很有人情味的长者”,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张中行先生最赞赏的季羡林的“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4)文中用“静水流深”来评价季老,对这样的评价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B.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C.比赛要开始了,看着我们的队员个个神气活现,精力十分旺盛,我们不禁又增加了几分胜利的信心。

D.瓦釜雷鸣的温总理就要离职了,这让一些敬爱他的人有些受不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法国队的齐达内是2006年世界杯最佳球员,在决赛中他头顶意大利队员马特拉齐,造成恶意犯规,被吃红牌罚下。

B.这是一代名师陶源摄于2012年3月的婚纱照。

C.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个人财产拍卖所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款,由拍卖单位负责代扣代缴,并按规定向拍卖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部门办理纳税申报。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几年,有轰动效应的社会事件,大都和网络有着密切关联,山西黑砖窑、华南虎案、李刚案、药家鑫案、个税调整、甬温动车事故等等。网络声音潮水般地浸进现实社会,也浸润着、改变着现实社会。   ,   ,    ,   ,   ,    。

①良好的网络心态将有助于社会的成长

②网络社会是日常社会中的一部分

③作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④反之,它的盲目与非理性必将引发社会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⑤网络并非是无关现实的“虚拟世界”

⑥网络心态是社会心态的反映和延伸

A.②⑥⑤③①④ B.⑤③②⑥①④

C.②⑤⑥①③④ D.⑤②①③⑥④

15.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感谢”开头,写一个句子。  (4分)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快乐的童年,给了我求学的机会。

答:

16.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在提案中表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了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届时100个劳动力要供养64个退休人口。这意味着20年后中国的青壮劳动力不仅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相当比例的人员侍奉巨大数量的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按照现行的学制,国家人才培养的周期偏长,一个7岁入学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高中毕业19周岁,再读4年大学,等到毕业出来找工作时,年龄显得偏大。继续攻读的优秀人才,读完研究生、博士,差不多30岁了。如果到60岁退休,仅有30年的有效劳动时间。再加上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时间,有效工作时间会更短。因此建议建议将中小学阶段教育学制由12年缩短为9年,促进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摘自2012年3月9日《燕赵都市报》)

答:

六、作文(在三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60分)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月29日,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古巴名将罗伯斯虽然以13秒14的成绩率先冲线,不过由于行进过程中有违规动作而最终被取消资格。比赛开始,刘翔起步一般,罗伯斯和理查德森保持领先;第七栏时,刘翔已经追上两人;第九栏,刘翔已经微微领先!不过,在过第九栏后,刘翔被罗伯斯的右臂打了一下,失去重心,趔趄着来到最后一个栏;在第十个栏时,刘翔又被罗伯斯的右臂打了一下。这两下动作导致刘翔速度突然放慢,失去了本来很有可能拿到的金牌。但刘翔在冲过终点后没有抱怨对手罗伯斯的“暗算”,而且在罗伯斯冲线后过来歉疚地拥抱时,表情仍然非常平静,还友好地拥抱了罗伯斯,随即披上国旗与他和理查德森一起微笑留影。赛后,刘翔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接近终点的地方我被罗伯斯的手臂打了两下,但我不怪他。因为赛场上变化很多,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读下面小诗《秋实》,按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要求:以“秋实的沉思”为话题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③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此为话题写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2015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二语文试题栏目!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