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二 > 语文 > 浏览文章

2014年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2-09 阅读: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23、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3

2014年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

2014年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是常梦网为您整理的最新学习资料,请您详细阅读!

高二年级语文科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层次为B级。解答此类问题要抓住词语的本质属性,A B C项都大而空,因而不对,正确答案是D。

2.【答案】A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理论的推断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陈述的对象是“生物”而不是“人类”,不符合体干要求,因而是错误。B、C、D明显正确。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判断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B、D符合原文的表述。C项和原文对比去掉了“这些”二字,这些根据原文又是“有毒甚至是致命的物质”这样毫无疑问就扩大了词语的使用范围,因而是错误的。

4、D 解析 道:前导。

5 、B 解析 助词,用于后置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A因/凭借 C为什么/多么 D给,替/因为

6.C 解析 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何易于考核只“中上”,而勒逼百姓、巴结权贵的酷吏却飞黄腾达,“邑民不对,笑去”是愤懑、含蓄的批判。

7.(1)难道我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毒害?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

(2)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刺史崔朴曾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光,从上游带着很多宾客一路唱歌喝酒,乘船向东顺流而下,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吃惊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何易于说:“现在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在耕作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易于身为属县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差役。”刺史与宾客从船中跳出来,一同骑着马离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奏请朝廷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令各地不得替百姓隐匿收入。何易于看了诏令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尚且不能活下去,更何况增加税额来损害百姓呢?” 命令胥吏毁掉征收茶税的诏书。胥吏争辩说:“天子命令各地不能替百姓瞒报收入,如果现在毁掉诏令,罪过就更严重了。小吏不过一死罢了,明公您能免得了被放逐荒远之地吗?”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当即亲自点火焚毁了诏令。观察使知道了他焚毁诏令的情况,因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未加弹劾。

本县百姓如遇丧亡,而孩子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办理丧事的,何易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派小吏帮他办理丧事。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时,若有须发花白腰弯背曲,拄着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把他们召来坐在一起吃饭,询问他们益昌政事的得与失。法庭上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他们谈话,给他们指明谁是谁非。对罪过轻的加以劝勉,对罪过大的才用杖刑,都马上打发他们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狱中没有被监禁的百姓,百姓不曾经受徭役之苦。改任绵州罗江县令,他的政绩和在益昌一样。这时,已故宰相裴公从京城来镇守绵州,只他能嘉奖何易于为官的政绩。他曾经去视察何易于的治理措施,易于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人,裴公看到的何易于竟是这样的清廉俭约。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个了解何易于治理益昌情况的百姓(对我谈起何易于),并且问我:“天子制定出许多考核政绩的标准来勉励官吏,何易于的考绩仅仅是“中上”等级,什么原因呢?我说:“何易于催缴赋税怎么样?”回答说:“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不愿意加紧勒索百姓,让他们贱价出售粮食和织物。” 我又问:“督办徭役怎么样?”回答说:“财政经费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希望宽待穷苦百姓。”我又问:“供给和馈赠过往的达官贵人怎么样?”回答说:“除按规定供给车马、办理凭证而外,一点不给什么。”又问:“擒拿盗贼怎么样?”回答说:“没有盗贼。”我说:“我住在长安,每年听说给事中考察官吏政绩,说某人治理某县,考绩得了“上下”,由考察政绩而得了某官职。问他的政绩,就会说某人很能催缴赋税,在规定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很会督办徭役,节省财政经费;某人做官地方正是交通要道,能够得到路过的显贵官吏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擒拿多少盗贼。考绩得“上下”等级的县令就是这样!这位益昌百姓不回答,笑着离去了。

我认为当今身处高位的人,都知道寻求人才是当务之急。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同我一起治理百姓。接受皇帝诏命荐举贤才,就会说:我忧虑没有能用来应付皇上诏命的人才。等到有了人才,能赏识的人有谁呢?再说,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8、第一首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水仙的美。第一句从水写起,传达出清雅高洁的神韵,第二句说水仙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水仙特有的晶莹澄澈之美;第三句写水仙暗香弥漫,幽香沁鼻;第四句与梅对比,写出其柔弱之美。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23、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3

9、“国香”既指花,又指佳丽,同时也是诗人自喻。 诗人以久沉下僚的积怨来写妍丽出众而不为人知的美女流落贫寒之家,既表明诗人对美人的同情,又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荆南,“可惜”二字饱含诗人无限感慨,而“随缘”又显出诗人无可奈何之情。

10、(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1、CD

C错在“惊天地,泣鬼神”“哀怨不平之气”, “惊天地,泣鬼神”的表述属夸大其词,“哀怨不平之气”的结论属无中生有。见第6段。

D错在“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痛悼红颜”,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见第7段。

12、指林黛玉与曹雪芹(1分)。因为,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绛珠是红色的血泪,其知心丫环紫鹃的寓意是啼血的杜鹃(1分),而曹雪芹寄哭泣于黛玉与《红楼梦》(1分)。

13、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

《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14、①《红楼梦》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②《红楼梦》中的不少名目及引子曲文,人物名字的谐音寓意,都体现出悲情。③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女子化身的金陵十二钗生命之花凋谢,悲慨万分④作者在《红楼梦》中寄托了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绝望之情。(每点2分)

15.CE

16.【答案】 ①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17.【答案】 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②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⑤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⑥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以上6点写出3点即可)

18.【答案】 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23、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3

19、B.同日而语:指相提并论。应为“一概而论”: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20 、C

21、(6分)(每处2分)

A.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B.而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则在下降

C.近两年全国报纸总印量的减少

22、民工呼唤(企盼、期望)维护自己(自身)权益的工会组织。

23、此题扩展的“突破口”是原句中“悄悄”一词,它限定了扩展语句的情调和内容,扩展句在情调上应带有一种诗意的美,在内容上要写出“随春潜入夜”,突出没有人发现。同时,要注意题干要求,扩展成“三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

答案示例:如丝的细雨挟带着一身轻盈,千里迢迢地从江南起身,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夜晚,悄悄地走进了美丽诱人的北国。

常梦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的2014年高二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答案,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