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浏览文章

南方科技大学遇“尴尬” 筹办三年仍未获批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7-08 阅读:

【-高考资讯】

南方科技大学遇“尴尬” 筹办三年仍未获批

一座敢闯敢试的改革城市,一所肩负“试验田”使命的大学,一个素以改革闻名教育界的校长,在中国高等教育急于寻求突破与改革的今天,这三个元素碰撞所形成的“化学反应”,让人产生了无穷的期待。而至今仍还未得到主管部门正式批复、“比想象中慢得多”的筹办进展,又充分折射出高教改革中的现实处境。想打破办学常规,一步到位建成国际知名大学,是异想天开吗?

立志“去行政化”的高校,频遭“行政化”烦恼,原因何在?

首次在全球“海选”、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中国内地大学校长,能否探出高校新路?

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终于迎来了办学新突破——9月30日,校园建设正式开工;同日,55名应聘者参加了首批教辅、行政岗位的公开招聘考试。

与8月底接受采访时的焦急不同,10月14日,正在北京会议中心参加院士研讨会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明显轻松了不少。这天上午,他又一次向教育部领导汇报了办学进展,心情颇佳。事实上,就在几天前,他已经急不可待地在应聘者中先挑选了5位校长秘书候选人,因为,“接下来将有大量的事情要办了。”

在长达三年零六个月的筹建、南下履职一年零一个月之后,朱清时、南方科大、深圳,乃至关注中国高教改革的人,此时此刻,有一种“大戏开场”的激动。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进展,被解读为“释放了中国高教改革的积极信号”。

这所被教育部领导寄望为中国高校改革探路的新型大学,想探出一条什么样的路?对正在急于寻求突破与改革的中国高校来说,它会是一条期望中的“鲶鱼”吗?

在几次面对面采访后,我们近距离地观察着这所学校经历的一切,从中感受着中国高教改革之路。

深圳梦想

很少有一所地方院校的筹建,能像南方科技大学这样备受关注。

2007年3月,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目标是参照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计划经过若干年努力,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初步设想无论研究轨道还是教学轨道上的师资,50%以上由海外引进。希望培养大量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为深圳提供强大的动力。

即使放眼世界高校建设史,香港科技大学也绝对是个“传奇”。1991年才由香港斥资近20亿美元打造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仅仅十几年,就已经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上跻身百强,一些专业甚至处于世界一流。

而这所学校崛起的最重要因素,人们普遍认为,一是办学理念国际化,半数以上师资来自海外;二是采取了“教授治校”的办学方式。

建一个深圳版的香港科技大学,几乎是这个特区不假思索的选择。

同样怀揣梦想的,还有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校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壮大发展后,也留下了一些隐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典型。2005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曾这样感慨:“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话也许有点刺耳,但中国大学的同质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确实成为公认的现状。朱清时也只能无奈。

朱清时:以我多年大学校长的体会,很难。因为,现在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太僵化了。“官员化管理”的色彩太浓。

朱清时,中科院院士,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教育界,都鼎鼎大名,于1998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这几年,他以教育改革而为公众广泛熟知。而在他看来,当前中国难有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官僚化,教授官员化”,是在以行政思维而不是教育规律指挥与管理学校。

朱清时:教育有其特定的规律,教育必须由真正懂得教育客观规律的人来管,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办,这样才能办好。

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一开始就显现出了“去行政化”的试验性。2008年,深圳开始为南方科技大学挑选创校教育家。这场挑选之所以引起轰动,因为它通过海内外猎头公司,在全球“海选”出200多名校长候选人。

朱清时:这在中国内地还是第一次。要知道,现在大学校长都是上级任命,且不少过去是行政官员。深圳这个改革很有魄力。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思路。它显示了一个办学理念:大学不是先盖大楼,而应该先引大师,“以校长招聘为核心,先确定校长,再会同校长商定其他人才招聘”,校长对人才的自主权力被前所未有地扩大。

但朱清时没有想到,不久后,自己竟在这场“海选”中进入深圳视野。当时,深圳方面邀请了教育界专家、学者、官员组成校长评审委员组。根据南方科技大学的定位,确立校长选拔标准——这个人必须同时是科学家、管理学家和教育家,200多名候选人经过几轮筛选,变成了一份10人名单。最终,朱清时以全票当选。

朱清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但最终打动我的是一位院士的话:“我们这一代人,追求教改追求了这么多年,条件总是满足不了,到退休了都很遗憾。现在深圳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让我们干,也只有深圳具备所有这些条件。”

深圳具备的不仅仅是雄厚的财力,更有“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早在1983年筹办深圳大学,市政府就拿出5000万元建校区,从筹建到招生,只花了8个月,和当年国贸“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同时被誉为“深圳速度”。此后,学生交费上学、勤工俭学、毕业生不包分配、教职工聘任制、学分制等教育改革,每一次都震动全国。

而这一次,深圳和朱清时的“野心”,则是要在南方科技大学里“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回归大学的本来面目——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由官员治校转为教授治校。以一系列的招生改革、院系设置、教研模式,打造一个精英化的科研型大学。

不过,出乎深圳和朱清时意外,一心要“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却遭遇了一系列的“行政化”挑战。

听起来不可思议。按说,深圳政府既有改革的意愿,也不缺改革的财力;朱清时既有改革的坚定,也不缺改革的思路。但双方携手,却发现,原来“合作”与“创新”的过程,也许还要经过“磨合”与“习惯”,甚至是——“妥协”。

朱清时:一项新事物的建设,一定会与现有体制、机制不同,遭遇阻力。我预想到“吃螃蟹”会很难,但困难和烦恼来自想不到的地方。

让朱清时“想不到的”,是些什么事呢?朱清时举了一次行政楼修缮的经历。深圳政府将原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划给南科大作启动校区。验收时有人报告,教学楼楼顶漏水。朱清时想也没想,就吩咐明天找人来修。

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却拖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动静。朱清时急了,下属的解释更让他哭笑不得——按照深圳市的规章制度,这件事先得找人评估,评估之后招标,而且一定要有3家以上公司投标,中标之后定合同,报深圳市财委申请经费。

朱清时:一个月的时候,投标还没搞呢,哪谈得上修理?我去找市领导,这种事情都要花这么长时间,我还怎么建学校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形成了一套严谨的行政化管理体系,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此时,这套体系竟也带给朱清时诸多“想不到”的窘境。甚至,他连买一台办公电脑都很费事,需要两个月左右的“走程序”。

朱清时:这套体系防止行政出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效的。但对于南科大这样的新生事物,要买的东西太多了,没有自由支配的经费,寸步难行;而且很繁复,一件事情都要拖很久。

在朱清时的计划中,今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字将拿掉,并进行招生。7月,学校方面甚至喜出望外地对外发布“招”到了第一名学生——来自山东泰安的10岁“神童”。然而,令他稍稍有些失望的是,由于学校未获得教育部的正式批复,还没有资格招生。这对于年过花甲、校长聘任期为5年的朱清时来说,也有一些“时不我待”之感。

去年年底,教育部将南科大的教改建议为“一场全国试验”。今年5月,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率教育部专家考评组对南科大进行考评,肯定南科大在引进人才、运行、招生、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思路,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启发意义。而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鼓励高校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朱清时觉得,自己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而社会各界,也把南科大的筹建试验看成一块“试金石”,成为教育改革者与守旧者攻防的标志之一。

其实,对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南科大的办学思路,又何尝不是向现行的高校设置等规章制度发起冲击和挑战?

根据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置,必须从大专开始,然后是学院、大学,要按部就班地发展,然后再申请博士点,十年、二十年才能成为研究型大学。但是,南科大的目标,却是一步到位建成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朱清时:南科大既挑战了既有的教育制度,也挑战了政府现行的审批模式。可以说,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失灵”了。又该怎么办?南科大的筹备者在焦虑中也有信念:新兴事物遇到的矛盾和冲突,反而会成为推进改革的最大动力。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发布,共有137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计划招考1.6万余人,比2016年度增加了千余人。预计今年国考报名人数有望突破200万,平均报录比将超过去年的93:1,或将超100:1。

作为“国考”,公务员考试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力追捧,它以极富诱惑性的工作职位、大浪淘沙式的选拔以及千奇百怪的智力测试题目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持续报道,引爆了社会民众的广泛讨论。(点击查询公务员招考职位库)

每年公务员招录专业都随着中央各部委、各机关的用人需求而制定,因此每年的招录专业都有调整的可能性乃至大幅度的波动。在每年年国家公务员发布的岗位中,我们惊奇地发某些岗位要求的专业独占鳌头,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可以说,这些专业为今后的公务员招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也无疑成为了敲开公务员招录大门的必备专业。

万金油:汉语言文学

从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所发布的岗位中来看,需求量最大的当数“中文”类岗位,其中又要以“汉语言文学”为主打专业。

汉语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也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汉语言文学的诞生是文字和语言长期“水乳交融”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以及同样取自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民,而且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总是羡慕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大师和国学大师,并且我们都梦想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汉语言文学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符合学科建设和当代需求,它是以通过对文学和语言的学习和研究,达到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可谓是文职工作的万金油专业,公务员、教师、媒体记者及编辑都是不错的毕业工作选择。这些岗位和职位往往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功底、应用文写作以及撰稿能力。现在各种企业每天都需要

处理大量的公务文件和办公事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秘书、行政助理以及文员的岗位也算是专业对口,而且最近这一类的社会需求不断呈现井喷态势。

开设汉语言文学的高校主要是以文科为强势主打的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都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阵地,也是汉语言文学改革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霸气十足:财政学

财政学是出现在经济相关岗位招录信息中条数最多的字眼,成为了整个公务员岗位招录信息的专业明星。在全部49个部委的招录需求中,财政专业招生人数总计达到52人,算是需求量大的专业,而且在网络上也具有极高的人气点击率。

财政学的名头特别响亮。财政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和国家层面的经济行为的特定称谓,普通家庭的开支是绝对不能提升到“财政”高度来讲的。财政从字面上就体现了一种霸气,因此财政学学习的主干学科多多少少带有“国”字概念,例如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民经济管理、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

财政学能成为招录的重点对象是和其专业性质所分不开的。总的来看,财政学主要是利用税收更好地来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从细处着手,财政学还关注重点税金的收缴和征收以及各种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有所接触,一些过度消费对人体健康不利,对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产品,诸如烟、酒、酒精、鞭炮、焰火以及多数人无财力享用的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诸如名贵首饰、珠宝、化妆品等都是高税费的征缴对象。再者,每个工作的人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应该上缴多少税费,以及超过一定工资门槛的缴费比例都是财政学的学习内容。在某些层面上来说,财政学的不少知识都可以应用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和生物细胞工程这样的专业相比,财政学倒不失为一种“微观”学科,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各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不在市场经济中被淘汰,势必首先规范财务管理,强化资本运作,需要大量的财经人才参与公司发展。而且时下通过税务规划进行合法避税成为了很多公司的关注热点。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价,无论是企业的重视程度、薪资待遇还是职业前途,财政学都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都是培养财政学专业学生的“革命根据地”,这些院校在专业排名的评估中都得到了A+或者A的量化等级,位列专业排名中的“第一集团”。

风暴袭来:审计学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增大,反贪反腐败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地又开始刮起了审计风暴。审计风暴的横扫使得众多国有大型企业和银行系统暴露出了大量违纪违规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和领导被拉下马,审计学专业也因此“一夜成名”,逐渐为大家所知。

审计具有检查权、调查取证权,采取临时强制措施的权力,具有对被审计单位违反预算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的处理权和处罚权,因此相当一部分审计学专业的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威慑权力所带来的自豪感,感觉十分过瘾;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审计具有较为客观的公正性,如果审计缺乏公正性,也就丧失了权威性。审计人员理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做出不带任何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和进行公正的处理,才能取信于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以及社会公众。

审计学专业其实与会计学专业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而会计资料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审计和会计具有不可分割的二元性,“亲兄弟,明算账”的说法也一度为大家所公认。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会计学专业的知识并“凌驾”于会计之上对其账务支出进行监督审查。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下,审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公务员考试途径进国家审计署所属的各审计分局;可以应聘社会审计工作,也就是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但这类工作要求较高,对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都有严格的筛选程序,每年的竞争也是异常残酷,能够进入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毕业生一般都绝非等闲之辈;可以选择各个行业的审计部门,例如航空、电信、石油和电力部门。

全国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其中最为亮眼的当属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审计学院是国内惟一以“审计”命名的财经类高校,从就业趋势和社会声望上来看均可匹敌全国各大重点财经类高校。其他院校诸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名牌大学所培养的审计人才同样在就业市场上得到许多企业的“哄抢”。

无限朝阳:物流管理

上海海关物流监管部门物流监管的岗位一发布就引起了物流专业毕业生的极大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就业单位的优越性再次掀起了物流毕业生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有人这样比喻,“物流就像人的一个血管一样,无论你其他器官怎么健康,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液来供应的话,恐怕都会萎缩。”物流指商品在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时间空间变化。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最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比如,在四川生产的农产品,如果要使全国的人都可以食用,就需要在最短时间,以最低成本给发送出去;农忙时候收上来的小麦、大米等,要一年四季都能保障老百姓的供应,就需要物流来解决它的仓储、配送等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物流又是对上述的产品供应链进行管理和控制。

物流发展随着国家大政策、大环境的改变,发展异常迅猛,全国出现了大量的物流公司,例如顺丰速运、圆通速递等民营快递企业。我们日常的包裹、信件、网上邮购的各类产品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这种形式来进行运作的,然而这些公司所开展的快递业务也仅仅是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在海关的日常运行中,物流监管可以调度货柜,具备仓储、分拨、配送、增值服务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确保物流在各环节的安全顺畅,更要解决好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的衔接,货物进、出、转、存的各个环节。

在巨大的经济刺激下,各式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就业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也增加了毕业生的选择范围。

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都是该专业排名比较顶尖的院校。另外,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