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浏览文章

随迁子女能否在京高考引激辩 支持反对皆有理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8-19 阅读:

【-高考资讯】

随迁子女能否在京高考引激辩 支持反对皆有理

随迁子女该不该在京高考

谁都有道理

今天是《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文中简称《纲要》)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自市教委13日公布该意见稿以来,有关“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有望进入北京的高中学习”一条,持续引发热议,支持者昂扬,反对声也激烈。根据本报读者的踊跃建言,参看网友的唇枪舌剑,盘点一下,大家是喜忧参半。这喜从何来,那忧从何生呢?

[

北京已经够挤了

@贾堃:不说教育,就说北京现在的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城市能够承受的范围,所有的基础设施、城市运行与管理,全部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而教改却继续把人往北京聚。

@路人甲:在京读高中又不能参加这里的高考,高三再回户籍地考试,教材基本上没一样的。用一年的时间去补习户籍地同班同学三年的功课。在高考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也高的省份,让他们怎么跟同学竞争?

@未来不是梦:教育资源更不够用了,以后不光小升初费劲了,高中的门槛儿也难入了。

@wxxmm:北京目前上幼儿园、小学都非常困难了,地铁、公交车上人挤人,马路也成了移动停车场,如果再放开高考,那北京的交通、医疗、教育资源就会更加紧张,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还是应该加快发展二、三线城市的公共医疗、教育水平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阿福:假如统一教材、统一考卷,在哪里考试和上学不都一样吗?

@Fiona:资源有限,为什么勉强接纳他们?他们不是没有上学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在北京?我们的学校已经很拥挤了,讲一下区域平衡好吗?

[

“去美国的难度都远远小于落户北京的难度”

李庆新(新疆户籍,2001年来京):来北京的时候,我儿子才两岁,他就是在北京长大的。现在我自己在北京也办了公司。因为我有 “工作居住证”,所以儿子从进幼儿园到上小学都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按照现在的政策,上初中、上高中好像也不会有问题了。

可是如果我儿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情况有点特殊,我父母是当年支边去新疆的,后来又跟我一起来了北京。对我来说,除了户口,没有任何东西留在新疆,也就没有一个可以回得去的“老家”。所以,因为多数地方高考都需要三年学籍,这样从高中就得回到户籍地读,那就只能让孩子回新疆,托当地的朋友照管了,这很难放心啊。

我现在是一边盼着政策能有点变化,一边还得另做打算。我的经济状况还凑合,所以听到天津买房送蓝印户口的政策,我就去买了一套。现在在等收房办户口,这样孩子可以去天津上学。这是我的第一个打算。另一个打算就是把孩子送出国去,根据我的估算,让孩子去美国的难度远远小于落户北京的难度。

对于资源有限的提法,政策的确也不能一下完全放开,我觉得起码应对长期在北京居住和工作的人放开,可以根据纳税记录、水电使用记录或者根据孩子在北京的学籍时间长短来判断。

“能不能以工龄,而不是以财产多少来分批解决”

智武(网名,安徽户籍,目前在通州工作,建筑行业):我支持教改政策。外来人员为北京作的贡献有多大,相信不需要多说。现在牵涉到让他们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就找出这么多借口,是不是对他们的歧视?

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由来已久,现在尤为迫切,该是解决的时候了,逃避是不行的,但是一刀切地允许或不允许也不是办法。那可不可以分期分批的解决呢?比如能不能像工龄一样,按在北京连续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而不是以财产的多少来决定。

“你们的孩子来了,我们的孩子又该去哪儿呢?”

杨延(化名,北京户籍):对放开高中就读的限制我不支持,太挤占资源了,我女儿现在初中,她也不支持这种政策。

你看现在的情况是不是对京籍的孩子越来越不公平了呢?我们被限制着这不能考那不能报,小升初又搞派位什么的,多费劲啊,是不是反倒处于劣势了?就跟北京的房价似的,你们有钱都来,那我们去哪儿住呢?招非京籍的孩子进来,那你们的孩子来了,我们的孩子又该去哪儿呢?

李明明(化名,北京户籍):我还要说说外地人,你们在羡慕北京资源优势、呼吁在北京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应该想想,你们在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享受不到这种资源?为什么不去呼吁这种平等,为改善而做出努力?虽然不能立竿见影,虽然有点像愚公移山,但我觉得这才是确保大多数人利益、确保后来人利益的出路。我想,全国肯定有非常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愿意一起努力来做这些事情。

[

改变高考政策可能性很小

王晋堂(北京市政协委员):能不能参加高考,《纲要》上并没有提。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既然允许在北京上高中,那就应该在北京参加高考;另一种认为,不能打开高考这道闸门,否则北京人口将会猛涨。

北京的人口和资源不匹配是个现实,而现有的教育资源也确实不足以应对人口猛涨。如此一来,我认为改变高考政策的可能性很小。而如果外来人员子女不能在北京高考,允许就读高中这个政策的意义也就不大了,那挤占教育资源的问题也不会太突出。

城市发展首先必须考虑容量问题

廖祥兵(北京普育学业素质成长中心主任):应该计算单位人口需要多少教师和教育资源,并保持相对固定的配比。无论是京籍还是非京籍,现在的制度只会让家长和孩子涌向那些好的学校。要想改变不平等的状况,一个开放政策是不够的,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需要平等分配教育资源,即按照科学配比、依据各个区域的学龄人口进行分配。在北京是这样,在全国也应该一样。

至于现实一点的做法,我的建议是先把一些优质教育资源从名校中拿出来,向全社会开放,比如名校可以搞开放课堂,让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旁听,也可以让优秀教师去其他学校巡回讲课。现在朝阳区教委计划建设的教辅中心的形式就很好,我认为下一步把优秀的教师和课程投入到这种课堂里,就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