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站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基础梳理】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剥啄(bōzhuó) ②岑寂(cén) ③憎恶(zēnɡ)
④箭镞(zú) ⑤付梓(zǐ) ⑥灞桥(Bà)
⑦锱铢必较(zīzhū) ⑧清沁肺腑(qìn)
(2)给多音字注音
①藉狼藉(jí)蕴藉(jiè) ②晕晕倒(yūn)晕船(yùn)
③混含混(hùn)混水摸鱼(hún)④处妙处(chù)处心积虑(chǔ)
⑤嚼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倒嚼(jiào)⑥解了解(jiě)押解(jiè)姓解(Xiè)
2.辨形组词
(1)婵(婵娟)蝉(蝉联)殚(殚精竭虑)惮(肆无忌惮) (2)牍(案牍)椟(买椟还珠)犊(牛犊)渎(渎职)黩(穷兵黩武)
(3)辑(编辑)揖(作揖)楫(舟楫)缉(通缉) (4)涓(涓涓细流)娟(娟秀)绢(手绢)
3.词语释义
(1)咬文嚼字: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指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索然无味:一点意味和兴趣也没有。
(4)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5)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4.近义词辨析
(1)捉摸•琢磨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否定式。
琢磨:读“zuómo”时,意思是思索、考虑;读“zhuómó”时,a.雕刻和打磨(玉石),b.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例句:市场越是不可捉摸,政策就越是束手无措,动辄得咎。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大可不必把工夫尽花在观察和琢磨政策的变化上。
(2)援例•照例
援例:引用成例。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例句:①在全国人大会高票通过《物权法》的最初几日,素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媒体正在急切地寻找一个可供“借题”的经典案例,希望以此援例释法。
②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照例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媒体记者,其中,台湾记者表现得尤为活跃。
(3)难免•不免•未免
难免:表示因某种情况而发生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不免:a.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b.不能免去。
未免:a.不免,免不了;b.犹言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
例句:①很多“红楼”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浩瀚的“红学”研究时难免会茫然失措。
②在为效益审计喊好之际,人们不免又多了一些担心:在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框架内,效益审计能走多远呢?
③“为什么呢”本来就是口头常用语言,几乎人人在用,仅仅因为“小沈阳”经常使用就判定蔡明剽窃,未免过于武断。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脉络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 思想感情。第二部分(6~7段):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 想意义。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上文,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来论述作者的观点?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作者的论述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例 子 道 理 启 示
《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的炼字 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更动了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
二、深层探究
1.朱光潜先生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大量举例子,讲道理。①例子是具体的,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如果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启示我们要善于通过举例来论证,因为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深刻的启发。
②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我们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有,如文中的《屈原》《水浒》《红楼梦》《史记》等。要注意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③对例子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列举事例,不进行比较分析,容易造成例子与文章中心的游离。启示我们在举完例子后,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对例子进行分析。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跟思想情感走,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三、技法迁移
炼 字
[文本回顾]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技法点拨] 在古诗文中,特别讲究炼字,一般来讲,古诗文中经常对下列词语进行锤炼。
(1)炼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又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一个“细”字,脉脉绵绵,写尽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3)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又如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又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这首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炼虚词
在古典文学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技法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在这里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