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一 > 历史 > 浏览文章

2014年高中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3-13 阅读: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2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34、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45、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56、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6

2014年高中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

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常梦网高中频道小编整理了2014年高中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B.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人物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器牛耕

3.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C.统治者“不抑兼并”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5.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柔软结实,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B.棉布适用范围广

C.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6.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席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生活习俗改变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2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34、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45、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56、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6

7.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 408.1 1 567.7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 641.2 3 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 021.3 5 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8. 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9.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C.“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2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34、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45、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56、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6

12.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在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宗教思想传播

13.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比例是1:2,19世纪初上升为2:3,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

C.大批人口前往殖民地 D.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

14.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15. (甲午战争后) “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16.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2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34、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45、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56、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6

17. 史料记载: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工厂被毁2000多家;在1937年可以购买两头牛的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到1947年只能买一只煤球,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对上述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侵略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B.封建势力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C.恶性通货膨胀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D.三座大山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18.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影响程度不同 B.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地理环境不同 D. 人们思想意识不同

19. “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A.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B.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D.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20. 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1.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2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34、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45、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56、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6

22.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B.美国20世纪3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

C.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D.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23. 1957年纽约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A.资本家丧失了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B.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D.股票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

24.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25. 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A.养活了众多人口 B.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26.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 C社会生活的包容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27. 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官定服饰变革 B.民间服饰变革-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

C.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民间服饰变革 D.官定服饰变革-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2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34、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45、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56、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6

卷Ⅱ

二、材料分析题(共两小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

31.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 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宫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二简单阐明他的论据。(2分)以外,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8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6分)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2.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的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及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于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智慧或知识所能做到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

(1)据材料一,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帝国主义阶段前在经济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4分)

(2)罗斯福新政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哪些新变化?(4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常梦网高中频道第一时间为您发布2014年高中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