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学习历史不仅需要平时的积累,也需要在做题中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下面是常梦网整理的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模拟测试题,请练习。
1. 下列王位或官职的继承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是( )
2.《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
A. 宗法等级制 B. 皇权专制 C. 中央集权制 D. 分封制
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4. “至此,我国先 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与此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5. 唐时宰相李绛说:“人臣死生,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就有谏者,皆昼度夜思,朝删暮减,比得上达,什无二三。”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朝中大臣畏惧残暴的君主
C.唐朝没有群臣上谏的规定 D.唐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6.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实行更戍法
C.设置转运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7. 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
A. 秦朝的三公 B. 唐代三省长官
C. 明代大学士 D. 清朝 军机大臣
8.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
A. 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 B.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C. 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D.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9. 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
B.反映了秦、唐、元、明四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C.反映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与完善
D.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10. 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从世界潮流来看,它的性质属于( )
A. 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B. 维护主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
C. 东西方的一次决战 D. 工业文明国度与农业文明国度的较量
11.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的首要目标是( )
A.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B.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
C.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D.开办厂矿,掠夺资源和劳动力
12.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说明太平天国( )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D.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13. 下列说法中,最能反映《十二铜表法》历史作用的是( )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C.镌刻发表在十二块铜板上 D.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14.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主权”的两个词组合而成的。现代西方语言中的“民主”一词都源自这个希腊古词。这一语言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 )
A.“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 B.古希腊是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西方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一脉相承 D.民主的含义即人民掌握主权
15.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
A.妇女 B. 外邦人 C.成年男性公民 D.奴隶
16.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述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 )
A.人人平等 B.人民主权 C.轮番而治 D.等级分明
17.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出现在谁执政时期( )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亚历山大
1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广义的罗马法即为万民法
B. 万民法的形成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C. 罗马法指公元6世纪至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D. 屋大维时期编纂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19. 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主要目的是 ( )
A.实施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 D.保证人民主权
20.“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
A.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形式 B.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21.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22.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 )
A.军国主义色彩 B.民主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专制主义色彩
23.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24.从17至18世纪看,能够率先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 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27.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坚持西方民主制度
2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沿海航运权
29. 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A.逐渐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30.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掠夺原料
31.《辛丑条约》第二 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祸首诸臣……二、上谕将 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
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 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32.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33.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
①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 ②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④ 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4.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35.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36.“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37.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38.美国记者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材料中的“当前的纲领”包括
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D.《共产党宣言》
3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通过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告台湾同胞书》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0.右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的对台政策,其转变始于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二、非选择题
41(20分).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 处置日本。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4分)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3分)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4分)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5分)
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麦迪逊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起草了大部分宪法条文。他主张加强中央的权力,在联邦政府中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建立具有民意基础的两院制国会体系。 ——《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
材料二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国)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需要解 决的两大问题.(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6分)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俄(联)出现了什么政治体制?(2分)
(3)材料三所说的“独特的纵向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6分)
43(20分).(该题为选做题不计入总分,有能力者可做)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条约、事件及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百年间签订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15分)
⑵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际态度的 主要特点及其原因。(5分)
历史答案
41.(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分)
(2)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4分)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3分)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4分)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 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5分)
43.⑴ 趋势: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平等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实现平等权利;1949年9月,针对近代签订的不同条约制定了不同对策。(如按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分部概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同学们可以好好利用,查缺补漏。
2016年绵阳南山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5第一学期八县一中期末考联考高一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