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一 > 历史 > 浏览文章

2016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拟真题及答案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5-06 阅读:

常梦网高中频道为大家编辑了高一历史下学期模拟真题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和小编一起加油努力吧。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1分,共50分)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3、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5、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6、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7、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消灭六国 B.制度创新 C.修筑长城 D.严刑峻法

8、《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元代宣政院管理x藏的军务民政 D.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9、“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10、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11、“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 的“今世”是指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 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14、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15、(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1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

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7、军机处的设立,推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关于这一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始于清朝雍正年间,初名军需房

B.地处内廷,有官无吏,决策高效封闭

C.是当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D.军机大臣由科举考试选拔,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18、《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的发展 B.小农经济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

19、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有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20、“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中“优秀”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利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22、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材料的观点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美国的里根改革;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25、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是

A.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市场经济 B.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计划经济

C.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D.俄国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

26、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 B.废除 各种农业税

C.允许商品买卖 D.取消自由贸易

2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8、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9、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30、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31、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3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34、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挤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36、邓小平曾经评论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史实你认为邓小平最认同的是该政策的

A.非公有制对公有制的助力作用 B.以重工业为主导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

37、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8、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39、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40、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引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4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 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4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4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4、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45、与传统殖民帝国不同,二战后的美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即金融殖民帝国,从而达到“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的目的。这一新型帝国模式赖以建立的基础是

A.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46、《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47、《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脱胎换骨”的含义是指

A.接受“关贸总协定” B.欧洲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C.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48、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49、1996年10月,美联社公布一条题为“伊朗对芭比娃娃的反击”的消息,消息说伊朗生产出按照伊斯兰女孩为原型并配上高雅服装、纯洁色彩的萨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及其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影响。这主要反映了

A.全球化形势下伊朗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B.全球化形势下区域文明的融合和冲突

C.美国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对外输出文化

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50、“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超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其中51题目16分、52题目16分、53题18分,共50分)

51、(16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 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6分)

52、(16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 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

53、(18分)曾经,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而今,早已是一个整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指出图中的①、②、③航线哪条是哥伦布的航行路线?(2分)依据材料一的文字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美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生产国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促使这一现象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结合上述两种观点,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A 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殷勤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 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突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更强调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2.B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但分封制是以血缘纽带来维系,形成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则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形成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

3.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制下,内阁只是顾问机构,始终不是合法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也不归其统属,所以①说 法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内阁制、军机处

4.B【解析】从材料中的“……,由是而生宗法……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可知其强调的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只是表面现象,C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B项。

5.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变动频繁,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由此可见D项是正确的。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前770年至前221年,因此B不对。C 应该出现在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项。

6.A【解析】郡县制取代贵族领土领民的封建制度,从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同时郡县制实行后,贵族经济上完全依靠君主供养,政治上完全以君主为代表、并受到君主的严格控制,贵族的生存条件也没有了,故A为最佳选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政治转变 为官僚政治,这样就催生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排除BC。自唐朝以后,随着郡县制的完善,只有和君主同生死、共命运的皇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的贵族整体消亡了,故行省制与贵族阶级消亡已无关联,排除D。

7.B【解析】关键信息: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的意义,即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基本格局,B项正确;ACD项都是秦朝的历史现象,但并不符合题意。

8.C【解析】前则史料阐述的是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的原因,后则材料则是解释宣政院名称的由来,不矛盾,故排除A项;材料明确提到唐朝接见吐蕃(即x藏)使者是在宜政殿,故排除B项;第一则材料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职责是“军民财谷,事体繁重”,可见宣政院总理x藏的军务民政,故正确答案选C项;材料提到唐朝接见吐蕃(即x藏)使者,由此可见当时x藏并未纳入唐朝行政区划,故排除D项。

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可知以父兄、宗子治之,可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而父兄、宗子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体现了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C符合题意,而AB与材料无关,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0.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从经济上,发展近代机器生产;从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科举制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似的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1.C【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帝王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由此最符合的是宋朝。

考点: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12.A【解析】试题分析:唐朝因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权威丧失,最终出现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宋太祖吸取前朝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着手削弱武将的力量,重用文官,重文轻武,所以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重文轻武

1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

14.B【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通判。

15.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可以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的现象,依据是材料中的“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在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宗法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们们可得出政治上的“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的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制

16.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C项符合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与相权之争

17.D【解析】试题分析: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初名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地处内廷,机构简单;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有官无吏,品级不高;其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8.A【解析】试题分析: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应是受当时的选官,选才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9.A【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2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1.B【解析】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动员,能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优势。

22.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论述的是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23.C【解析】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中增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也体现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24.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城市"﹑"市场"﹑"商店"﹑"产品供应"﹑"物价下降"这些信息可看出 题目是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题干没有涉及宏观调控和计划,故B错误。AC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之一,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特点

(1)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5.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问题。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采用市场的手段发展经济,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指导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二者都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A项工业革命、BD项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无法体现二者的结合。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26.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知此时已经取消了余粮征集制,A.征收所有余粮和D.取消自由贸易都不符合题意 ,不能选。B.废除各种农业税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此题选C项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特点: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的存在,试图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所以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A B两项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差异,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择C项。

考点:“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

点评:“新经济政策”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新经济政策”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28.D【解析】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但要总结其实质,就得上升到哲学层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任何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石。

试题分析:

考点:20世纪各国的调整和改革

点评:本题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整体上认识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调整和改革。

29.D【解析】

试题分析:布罗代尔所强调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对计划经济的利用,也是他的核心观点,因此,D项正确。

考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点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当代资本主义对此有叫清晰的认识。国家干预经济就是利用国家计划,发挥国家政权在经济发展重的宏观调控作用。而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对此问题,一直僵化,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窠臼,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0. D【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题干中“列宁”“1921年”“方法制度”等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的;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废除了以前的余粮收集制等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并没有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经济政策下,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国家无力兴办的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故选D

考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点评:关于新经济政策,还可以考查他的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并没有随之结束,结果引起了国内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于是列宁等人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改为新经济政策。

31.B【解析】

试题分析: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是指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两者都是在面临危机的形势下实行,都有利于克服危机,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前者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后者强调国家的全面干预、宏观调控,因此B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点评: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一.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二.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2.D【解析】略

33.C【解析】略

34.B【解析】略

35.B【解析】略

36.A【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得出来,邓小平认为新经济政策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重视市场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的作用,故选A。B项正是苏联时期僵化的弊端所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C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37.D【解析】

试题分析:这段话说明了苏联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而与农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缓慢,面包的紧缺和供应尤其说明了这点。主要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38.B【解析】

试题分析:题文中说“五年计划……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意指五年计划的存在的问题,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所以 选B。AB项不符合史实;D与题文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五年计划的问题

39.B【解析】略

40.D【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所以D正确,A在他统治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表述错误C不符合事实。

41.C【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故选A。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考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大,是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葬送了苏联。

4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同点,A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侧重点C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B是二者共同的原因。

43.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掘墓人”、“守墓人”的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因此C符合题意。A 、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 B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

44.D【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材料中未能得到有效反映;C项说法错误,赫鲁晓夫在1956~1964年执政,不符合本题;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造成当时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勃列日涅夫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期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农业、轻工业水平很低。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5.C二战后美国设计的金融殖民帝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所指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故C项正确;A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践组织之一,C项包含A项,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属于贸易体系,而非金融体系,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同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建立无关,故D项错误。

46.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均为欧洲城市,“纽约”为美洲城市。故本题应选C项;“荷兰金融”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故排除A项;“英国金融”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故排除B项;“美国金融”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故排除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47.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欧盟建立的意义。关键信息: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个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由关键信息可知,欧盟的建立,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D项正确;欧盟建立前已接受关贸总协定,A项排除;欧盟是一个经济区域集团,是世界一支强大的力量,但“独占大鳌头”说法错误,B项排除;C项“已经摆脱”说法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的建立

48.A【解析】略

49.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准确解读的能力。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反映了全球化对伊朗的冲击,以伊斯兰女孩为原型的萨拉娃娃代表着伊朗本土文化,用萨拉娃娃来反击芭比娃娃,体现伊朗对本土文化的坚守,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种文化的冲突,而非融合,B项错误。C项不全面。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全球化的影响与应对

5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由材料可以看出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美各国在不同 的时期兴起、衰落,由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CD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全球化的影响

51.(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2分)

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分)

(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分)

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4分)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

(2)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

(3)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52.(1)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2分);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分);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2)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2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2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3)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1分)。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1分)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2分)

【解析】试题分析:(1)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体制多角度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包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由迂回过渡到直接过渡;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端,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必然会损害部分资本家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的抨击。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内容,主要从限制资本家的“自由”和损害资本家的“短期利益”等角度答题。例如在工业方面限制资本家的无序生产,增加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等。

(3)采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 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的消极影响,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的调整要与时俱进。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53.(1) 路线:①(2分)  影响: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4分)

(2) 现象:经济全球化。(2分)   因素:新型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或科技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发展的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4分)

(3) 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加速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制定合理对策迎接挑战。(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小问中的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美洲大陆,故路线选择①;从文明史观来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在于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全球史观来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第(2)小问中的第一问从图中可知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部件,故这一经济现象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第二问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从物质基础(科技革命)、主要力量(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条件(国际协调机制)、和平环境(冷战结束)、体制(市场经济)、催化剂(国际金融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第(3)小问从材料三中可知对待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种观点,回答这一问题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分析,同时要注意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失衡;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消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2)把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下学期模拟真题大家仔细阅读了么,更多试题请查看【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模拟备考真题 

精编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