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一 > 语文 > 浏览文章

2015年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3-16 阅读: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本站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希望你喜欢。

第Ⅰ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76分)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没有错的一项(    )

A、哂(shěn)笑   比(bì)及   铿(kēng)  礼乐(yuè)

B、雩(yú)    曳(yè)     狗彘(zhī)    饿殍(fú)

C、镂(lóu)  锲(qiè)而不舍   庠(yáng)序  跂(zhī)

D、孝悌(dì)  蛟(jiāo)龙  数罟(shù gǔ)    輮(róu)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下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A.①c②b③f④f⑤e⑥a              B.①c②b③f④d⑤f⑥a

C.①b②c③f④d⑤f⑥e D.①b②c③f④d⑤f⑥e

4、找出“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失其所与,不知         D.颇与中国同俗

5、找出“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以告,则杀之           B.必以长安君为质

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阙秦以利晋

6、找出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    )

A.既东封郑               B.没死以闻

C.晋军函陵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7、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诸侯有在者乎

8、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1)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2)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了)(4)夫晋,何厌之有?(讨厌)(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6)朝济而昔设版焉。(渡河)(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8)失其所与,不知。(和,同)

A、(2)(4)(6)(7)(8 )                      B、(2)(3)(4)(7)(8  )

C、(1)(3)(5)(6)(7)                       D、(1)(2)(5)(6)(7)

9、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10、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曲中规  (规矩)       B.吾尝跂而望矣   (抬起脚尖)

C.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使用)

11、《劝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问题,对下列比喻所说明的道理判断正确的是(    )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学习贵在坚持b.学习能够使人进入更广阔境界 c.学习可使人超过原有水平d.学习可以使人改变素质,获得变通

A、(1)d  (2)c  (3)b  (4)a                          B、(1)b  (2)d  (3)c  (4)a

C、(1)d  (2)b  (3)c  (4)a                          D、(1)b  (2)d  (3)a  (4)c

1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用心一也

C.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 学不可以已

13、下列6句话编为4组,都是用比喻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一组是(  )

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14、下列句子中与“又郊败之”的“郊”用法相同的是( )

A、洁其居,美其服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15、句子释义正确的一项(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A.我没有达到你的门前,就感到危险了。

B.我若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C.我若以到达您的门前为错误,那就疲倦而无所得了。

D.我错误地来到您的面前,结果就疲倦而无所得了。

16、句子释义正确的一项(       )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已经接在手中,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两军)兵器已经接触,士兵们就扔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两军)兵器已经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两军)兵器已经握在手中,士兵们就丢下铠甲走了。

17、下列句中的“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B. 父勉其子

C.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 不患其志之少耻也

18、选出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宗庙之事,如会同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19、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王无罪岁(年成),斯天下之民至焉;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横渡)

B.千乘(车辆)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助词,无义)三子者之撰

C.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斯(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D.王好战,请(请允许我,敬词)以战喻;   无以(没有办法)至千里

20、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南至于句无;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⑧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⑨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⑩;         B、①③④⑤⑦⑨|②|⑥|⑧|⑩

C、①③④⑤⑦⑨|②⑧|⑥|⑩;          D、①③④⑥⑦⑨|②⑤|⑧|⑩

21、按照“之”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全是结构助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        ⑥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⑩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 ④ ⑥ ⑦ ⑩; B、② ③ ⑤ ⑦ ⑧;         C、③ ⑤ ⑥ ⑧ ⑨; D、④ ⑤ ⑦ ⑧ ⑩;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先秦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战国策》、《孟子》、《国语》、《左传》、《荀子》都属于历史散文。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C、《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况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 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D、《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 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阅读下列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24、下面划线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荒年寡人之民不加多: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谷不可胜食也:尽

C、数罟不入洿池:数量多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讨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25、下面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非我也,兵也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不吾知也                  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也

26、下面划线字用法和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A、(1)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1)请以战喻 (2)斧斤以时入山林

C、(1)是亦走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1)王道之始也 (2)非我也,岁也

27、文章阐发了孟子的王道思想。下面都属于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1)河东凶亦然 (2)不违农时 (3)斧斤以时入山林 (4)养生丧死无憾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七十者衣帛食肉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8)王无罪岁

A、(1)(4)(6)(7) B、(2)(4)(5)(8) C、(3)(5)(7)(8)D、(2)   (3)   (5)  (7)

(二)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0.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3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3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③④⑥

3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怠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4.下列划线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是

A.泾流之大(直流的水波)B、少仲尼之闻(数量少)

C.轻伯夷之义(轻视)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没有)

35.选出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A.望洋向若而叹曰   B、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36.下列句中的“时”,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8.本文的主旨是:

A.河伯见大海后,为自己能开阔眼界而欣然自喜。

B.河伯见大海后,为自己的见识永不能达到极致而望洋兴叹。

C.河伯见大海后,为自己见识浅陋见笑大方而后悔。

D.河伯见大海后,方悟个人见识有限,比较之下显出个人渺小,悟出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第Ⅱ卷

一、背诵默写:(6分,每空1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不知;                        ,不武。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二、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8分,每小题2分)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④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三、小作文[30分]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认真审题立意,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要求:①认真阅读寓言,弄清文意,写作时抓住一个角度方可。②作文时应联糸实际,切忌空洞。

③中心应明确、突出。④卷面、字迹工整

高一语文(上)六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A;2、C;3、B;4、C;5、D;6、C;7、D;8、D;9、A;10、D;11、A;12、B;

13、C;14、C;15、B;16、B;17、A;18、B;19、D;20、B;21、D;22、B;23、A;

24、B A、加:更加 C、数:密 D、检:约束

25、B A是判断句,B是介宾短语后置,与例句同;C为宾语前置,;D为定语后置

26、B A、主谓短语之间,取独 B、1用;2把 D、表判断

27、D 1梁惠王的做法,不是王道;4、6都是效果,不是措施;8不是具体措施

28.C(樵:柴禾,名词)    29.A(因此/故意;B每当;C由,通过;D涉及)  30.A [(1)与(2)都是主谓短语;(3)译成“他是都督”,是主谓短语;(4)译成“他(帐下的)都督”,是偏正短语]   31.B [胡质帐下的都督在胡质的儿子(胡威)回去之前,预先请假回家。]   32.A     33.C [“(都督)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不当,文中无此信息,胡质是通过他的儿子胡威托人带来的信,才知道此事的。]

(参考译文)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武,从小就有志向,砥厉自己清廉的品行。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自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以及僮仆,只是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每到一个客站,胡威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道。到达荆州后,胡威拜见父亲,在驿站中停留了十余天,然后向父亲告辞,父亲赐他一匹绢以供路途上使用。胡威说:“您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处得到此绢的?”胡质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所以才把它作为你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告辞返京。胡质帐下的都督在胡威未出发前,就请假还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一起行走数百里后,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以得知实情,既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以后,胡威通过其他信使将此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以后胡威又历任了南乡侯、安丰太守等职。

受皇帝恩赐,胡威被晋武帝召见,晋武帝与他谈论过去的事情,于是感叹他父亲胡质的清廉作风,对胡威说:“你与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晋武帝说:“你父亲在哪方面比你强呢?”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远不及父亲。”后来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于太康元年死,朝廷追赠镇东将军的称号。

34、B;35、B;36、A;37、D;38、D

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