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一 > 语文 > 浏览文章

高一语文复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目标测试B卷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8-05 阅读: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复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目标测试B卷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目标测试B卷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 但如果不是我错了,那就不啻(chì)是复盖大地的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们的悲哀了。

B 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bó),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

C 不但孔孟这些钦定“圣人”,谁也不敢雌(cī)黄月旦,流风所被,就是一些行业圣人,也往往令人噤若寒蝉。

D 你添造一间屋,好似建立一个藩邦;开辟一畦草菜,好似展拓几千里的疆土;种一棵将来足为荫(yīn)庇的树,等于造就无数人才。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一年来,青藏铁路运营管理也达到了很高水平,没有发生严重的责任行车 和责任伤亡 。

② “发现杭州湾”大学生记者招募活动迎来高潮,一批积极 社会实践、 家乡建设的成绩优秀的名校学子也报名参加。

③ 世界“新七大奇迹”经过这么多商业炒作,已经 了文化的方向,已经 了长城保护的目标。

A 事故/事件 参与/关注 偏离/远离

B 事故/事件 关注/参与 远离/偏离

C 事件/事故 关注/参与 偏离/远离

D 事件/事故 参与/关注 远离/偏离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 她虽然放浪形骸,有时却也承认“自己的一切恶作剧都是那么冷酷无情而又毫无希望”。

B 无论是金字塔、万里长城还是万神庙,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为我们解决精神和情感的困惑。

C 民间说,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打地洞。谁见过龙了?谁又见过凤了?空穴来风,人们偏偏向而往之。

D 老陈是老同志,我是新同志。新老搭配,以老带新。我当然唯老陈马首是瞻。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自五月三十日大盘震荡调整以来,股票型及混合偏股型开放式基金总体呈现净申购状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投资者渐趋成熟。

B 波音787是一架可搭载200—300名乘客的中型客机,能够长途飞行,最远可飞近1.6万多公里。

C 当前,中国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问题突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困难很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D 为了鼠灾影响防洪安全、破坏农业生产和传播疾病危害群众身体健康,湖南省农业部门和沿湖一些区县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复防鼠墙和防鼠沟。

二 (21分,每小题3分)

(一)根据下列文字,回答5——7题。(9分)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自然特点,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的条件和人文的条件。我有幸到过很多河流,以及很多河流的上游。前年我到非洲,从尼罗河三角洲一直走到尼罗河的源头——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我把尼罗河跟黄河稍微做了一下比较,发现早期的文明很明显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比如说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中大多数是东西向的,所以地球的自转对于河流河床的形成,对于流水的侵蚀与切割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尼罗河基本是南北流向,所以尼罗河相对比较平缓,流向比较顺直,洪水比较规律,一年一度的泛滥成为尼罗河早期开发的基础。但黄河不拥有这样的条件,我到过壶口,到过黄河上游,像这样的景观在尼罗河上是很少发现的。尼罗河上有六大瀑布,我到了其中最著名的第三瀑布、第四瀑布,所谓瀑布实际上水的落差只有90厘米,或者70厘米,这就是尼罗河的瀑布。正因为如此,尼罗河给古人的迁徙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今天我们看到的神庙,重达数百吨的巨石,就是当年用简单的工具在阿斯旺一带采石,然后顺流而下。而这样的条件黄河上面很难具备。当年黄河的漕运,从关东将粮食运到关中平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黄河流经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特别是黄河中游。而尼罗河两岸都是沙漠,在纳塞尔水库,也就是阿斯旺高坝的上面所见全部是裸露的花岗岩的山岭,看不到一棵树,昼夜温差非常大,所以尼罗河的文明完全聚集在绿洲和三角洲,不像黄河,从中游以下都是黄土高原或黄土冲积的平原。今天我们在抱怨水土流失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想到,正是长期水土流失形成的这片黄土地,在早期人类缺少工具的情况下面是最便于开发的。黄河文明为什么能够形成和延续?主要得益于黄土地容易开发,有利于农业生产,并且有足够大的面积。如果黄河流域都是粘土,都是茂密的森林,中国早期的农业就不会在这里发展了。当然也得益于自然环境。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三四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今天要高,所以气候温和,降水量比较丰富。尼罗河流域没有这样的平原,只能依靠每年一度的泛滥,才能够在淤泥上面种植。

5.作者把黄河和尼罗河作了一些比较,对这些比较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尼罗河相对比较平缓,落差小,便于迁徙/黄河不拥有这样的条件;黄河流经高原或平原,容易开发/尼罗河两岸都是沙漠,文明完全聚集在绿洲和三角洲。

B. 尼罗河南北走向/黄河东西走向;尼罗河两岸都是沙漠,很难开发/ 黄河中游以下都是高原或平原,便于开发。

C. 尼罗河比较平缓,流向比较顺直,重达数百吨的巨石也能顺流而下/黄河不具备这些条件,当年的漕运,非常艰巨;黄河流经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尼罗河两岸都是沙漠。

D. 尼罗河给古人的迁徙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重达数百吨的巨石,也能顺流而下/黄河很难具备这些条件,当年的漕运,从关东将粮食运到关中显得非常艰巨;黄河流经高原或平原,容易开发/尼罗河两岸都是沙漠。

6.下列关于尼罗河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尼罗河基本上是南北流向,所以河床比较平缓,流向比较顺直,洪水比较规律。

B. 尼罗河的早期开发得益于一年一度的泛滥,如在泛滥而成的淤泥上面种植。

C. 尼罗河瀑布落差很小,因此,古人利用这一点来进行迁徙和各种运输活动。

D. 尼罗河两岸都是沙漠,所以尼罗河的文明完全聚集在绿洲和三角洲,

7.最准确地表述了这段文字的观点的是 ( )

A. 早期的文明很明显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尼罗河跟黄河的各自特点所产生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

B. 尼罗河基本是南北流向,地球自转对它河流河床的形成、流水的侵蚀与切割起不到大作用。所以尼罗河相对比较平缓,流向比较顺直,洪水比较规律。

C. 尼罗河的文明完全聚集在绿洲和三角洲,是由于尼罗河两岸都是沙漠,昼夜温差非常大。

D. 黄河文明能够形成和延续主要得益于黄土地容易开发,有利于农业生产,并且有足够大的面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穷山之巅 这里指“光秃秃” B.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这里指“扶着”

C.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 大 D.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这里指“接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出于两崖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洞以此三人得名 或为诗文以纪之

D. 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惑而不从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路狭不可行 B.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

C. 留连不忍别去 D. 美好不外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记述了作者游历三游洞的经过,描写了洞中奇特景致,并且即景生情,怀古伤今,发出自己的人生感喟。

B.文章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叙事写景,后一部分抒情议论。前后划分明显而联系紧密,叙议结合,文情并茂,

C.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D.文章写昔日元白三人共游此洞因而得名,为下面借古论今张目。作者把自己跟陈公相比,提出“幸与不幸”的命题。

三 (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①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②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③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四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雄鹰飞过

张承志

都说那是一支关于鹰的音乐。演奏它时,一般用枯树枝镂空的印第安排箫,或者用哈萨克的松木哨子——总之音色悲凉的乐器。它被沙哑奏出的时候,一缕哀婉低诉,便在你耳际开始了盘旋。

几只鹰在清冷中盘旋,俯瞰着贫瘠的大地。音乐飚扬而起,似乎开始了一次庄严的出征。我仔细辨别,但是没有任何熟悉的旋律。没有听见摩尔的热烈、没有听见吐蕃的嘶喊、也没有听见印第安的瞑思——《雄鹰飞过》是怎样一支音乐呢?旋律和节奏都太安详了,我辨不出它的族源,只觉得它那么高,远在七重的高空之上。

然而仪式却开始了!我回顾背后,风剧烈地抖动着他们的袍服。三种不同的男子,都铸铁般一动不动。他们的姿态传给我不祥的紧张,我赶紧回头,鹰正在向远处飞去。他们是在送别,只是假借一首音乐。而高空中,旋律追着雄鹰,齐齐地滑翔而去,如一组谜谶。

远处的地平线上,那片黑红的火突然跳跃起来。渐渐地鹰与音乐混淆了,它们笔直地对准火焰,朝着那儿疾疾飞行。

在蒙古草原上,我听说过有一种鹰,当狼突然跳入了羊群、大肆施虐的时候,它们就笔直地朝着狼俯冲而下,对准狼头狠狠撞去,在撞击的瞬间啄掉狼的凸眼。它们被唤做布尔古特(burgut)。同样,在哈萨克的天山有一种同样的黑鸟,它们被取名卡拉库孜(kara-kuz),总是给山中恶兽带去不祥。我猜,今天印第安人称为阿吉拉(el Aguila)的老鹰也是一样,这种沉默的动物不鸣不啸,但它们有不能想象的决意。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