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一、
1.A彷(pánɡ)2.B 3.A。品味:仔细体会,玩味。品位: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灌注:浇注,注入(心血)等。贯注:(精神、精力)集中。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推测,猜测。4.B 5.A 6.解析:B中《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7.C(“吹毛求疵”重在故意挑毛病,“求全责备”重在“十全十美”,两句加点成语应互换)8.A 9.B。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10.A。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11.象征 明朗 纯净 昂扬奋发的乐观
12.《礁石》塑造的是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扑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13.诗中,作者对于礁石这一坚强形象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
14.第一节,二、四句押韵(来、开);第二节,一、二、四句押韵(上、样、洋)。两节都是传统的押韵法。15.(1)渲染了清冷、凄恻的氛围,吻合“我”凄惶纷乱的心情。(2)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6.比喻,如“我的思想,也和头顶青空一般宁谧而清旷”,思想是抽象的,运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形象,写出了那时“我”的单纯;拟人,如“或飞舞于身边”“逐清碧的流水往下飘”等,赋予“叶子”以人的动作,亲切形象,富有情趣。17.(1)对自己“欲去不能,欲住不得”的生存状况的无奈。(2)对现实和未来的忧虑。18.开篇从“小雨”写起,衬托自己凄惶纷乱的心情。然后借助“黄叶”与“红叶”的比较,写自己的情操与处境,并联想到诗人对黄叶的喜爱。接着追忆中学读书生活,念及校长周六平先生。再写关于黄叶的美好回忆,并与“毒烟流弹”“美丽的黄叶都摧毁焚劫尽了”的现实构成对比,写出作者对现实情况的愤懑。最后写作者的祝福与忧虑。总之,文章始终围绕“黄叶”来写,利用小小的黄叶来凝聚时代风云。
20.“浸”有浸染之意,(2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21.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中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2分)
22.(示例)(1)流年似水,青春如歌,让我们带着青春和梦想一路欢歌!(2)似水流年,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流淌着我们不灭的文学梦。(内容扣住“流年”“青春”“文学”等给2分;语言抒情色彩浓郁,符合字数要求给2分)
23.(示例)橡皮 褒扬:每次发现别人的错误,都用自己的身躯去更正。批评:过分地计较他人的过失,终究消磨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单元检测一、1.D2.B3.D4.C5.B 6.B二、7.A 8.C9.A
10.(1)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2)我每次想到这件事,就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三、11.B(选项内容出自苏轼的《范增论》,作者评论这句话“从一个片面指出范增无他过人处”,可见并非完全赞成,而且“不属于作者观点”。)12.①鸿门宴项羽忍住不杀刘邦并非“妇人之仁”,因为这是项羽的一次正确选择;②项羽杀宋义、坑秦卒,说明他并非“妇人之仁”,只是此时已知并不能轻松杀掉刘邦,即使杀掉刘邦,自己也会大伤元气,失去分封天下的良机;③鸿门宴后项羽却犯了“妇人之仁”的错误,不该在时机已经成熟之时放走刘邦。13.①项羽烧杀秦地,秦楚有着世仇,他既不能像刘邦那样选择安抚的上策,又没有补救办法,使得秦地民怨太盛。②不该放走刘邦,项羽称霸以后,除掉刘邦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像刘邦杀韩信、彭越那样杀刘邦。③不该改封刘邦在汉中,靠近秦地,这等于驱虎入山。④项羽不能像刘邦那样广开言路、用人惟贤。(答对三点即可)
四、14.(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外,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形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深念着长安的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五、15.C16.A17.A18.B 19.(1)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2)①我用来待人家的情谊是太浅薄太微不足道了,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和他对我的恩情相抵。②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
第三单元检测一、1.D2.C3.C4.B5.B6.D7.A8.B9.B二、10.略11.④②⑥①⑤③
12.(1)“皆是”最好用“莫非”对;“塞北”对“岭南”、“江南”等较好。(2)内容要符合图书馆的特点。如:知识融中西。三、13.C14.D15.C16.A17.A18.“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1分)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2分)
四、19.C20.A21.C22.D23.(1)假如没有太子的那番话,我愿意能拜访它,现在出发却没有信物,那么就不能够接近秦王。(2)这样将军的仇可以报,并且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雪恨。将军愿意吗?24.①惜时②敬业、勤奋③俭朴 25.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此为“晨曦”之意)
26.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27.A D
第四单元检测一、
1.B2.C3.D4.B5.A二、6.解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答案:实际上表达了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7.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比及其作用。从表现主旨方面思考。答案:①有两处对比: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英方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②通过这些对比,将英方的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8.解析: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概括能力。答案:156年前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三、9.用“生物”而不是用“人”来指代“包身工”,表明“包身工”处在非人的境地,已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用“蠕动”,首先和主语“生物”搭配得当;其次,表明房间之狭小拥挤,“包身工”生活境况之差。10.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11.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12.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四、13.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14.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黄词在构思上新颖、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失去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来与己同住,既而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取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季到来,巧妙地描绘了春的可爱,表达了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
五、15.方舟子等人驳斥刘子华的学说为“中国十大科技骗局”;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并发起“彻底废除中医”万人签名活动。
16.宋正海:科学是传统的,民间也有科学;科学是研究未知事物的,就是要有不同说法,就是要百家争鸣。何祚庥:“科学”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有一整套国际规范;我们都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理念和规范。
17.偏颇之处:“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为假冒的科学找借口。”因为大多数学者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是出于对科学探索方面尚不成熟的行为和活动的一种保护;他们要求对新生事物不要动辄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从而把可能是科学的东西扼杀在萌芽状态,并非都是为假冒的科学找借口。
18.支持宋正海的理由:传统文化科学有很多精华,应该继承和保护;民间科学处境困难,应该扶持;科学探索应该百家争鸣;正统的科学家应该支持民间科学,不要拿“伪科学”的帽子压制别人。支持何祚庥的理由:传统文化有很多糟粕;科学探索不应该宣传伪科学;法律不能随便更改;删除“伪科学”一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六、19.上联改为: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 20.卫生部撤销全国牙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