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高一 > 语文 > 浏览文章

高一语文练习题: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8-23 阅读: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练习题: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xing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xing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xing的语言转向写实xing的语言。《文心雕龙? 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xing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xing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xing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xing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xing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xing。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xing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xing语言转向写实xing语言两个方面。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xing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xing,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xing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眼睛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羲之“率xing而为”xing格的一项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xing,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从小有很好的声誉,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xing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王羲之喜欢鹅,有个道士养的好鹅,他很喜欢,便替道士写了一部《道德经》,换他的鹅。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8-9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当时怀有什么心情?

9.最后两句诗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全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曹操《短歌行》)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乡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大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铺垫。

B .作者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而对“梅雨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C .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起笔不凡,收束利索。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而惊诧。

D.“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