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高中 > 语文学习 > 文学名著 > 浏览文章

2014年高中语文名著精华阅读指导方法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5-22 阅读:

2014年高中语文名著精华阅读指导方法

2014年高中语文名著精华阅读指导方法是常梦网为您整理的最新考试资讯,请您详细阅读!

艺术手法:

一、《雷雨》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是戏剧的“闭锁式”结构的杰出范例。

(一)采取“回顾方法”,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

《雷雨》历时三十年,关系复杂,斗争尖锐,是传统戏剧所难以集中表现的。作家借鉴了欧洲一些戏剧家的经验,形成了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

(二)用“发现”的手法,引出突发事件,促进戏剧激变

戏剧第二幕,侍萍刚上场,曹禺布下了一件重要的道具——周朴园的旧雨衣(一个穿插了过去和现在,又在现在的戏剧中发挥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的细节)。因为“老爷急着找旧雨衣”,与侍萍谈话的蘩漪不得不出去。侍萍于是有了“发现”的可能。当她环视客厅陈设时,她发现了那红木书桌、有镜台的柜子、大热天还紧闭的窗户……她突然象溜进可怕的梦境,她想赶快带女儿离开,“雨衣”又出现了,蘩漪叫四凤帮着找“老爷的雨衣”,侍萍不得不滞留,却发现了她最担心的事儿已经发生,正当她又准备要走之时,周朴园上场,与蘩漪发生冲突,蘩漪愤而离去,又因雨衣与侍萍对话,于是揭出三十年前的往事。

《雷雨》“发现”的手法用得非常出色,鲁贵发现了周萍与蘩漪的隐情而借机敲诈;蘩漪发现了周萍与四凤的约会而跟踪至鲁家,关上了后窗,于是,侍萍发现了自己的一对亲生儿女的恋情。这一发现,促进了戏剧高潮的到来。

二、《雷雨》善于提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在错综复杂的人与人关系之间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使整个剧情跌宕起伏。

《雷雨》的矛盾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心,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三、《雷雨》塑造了个性化的丰满复杂的典型形象,标志着中国话剧在人物塑造上的成熟。

四、《雷雨》精湛、优美的戏剧语言,是具有曹禺创作个性的高度戏剧性的文学语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雷雨》的语言,精练而真切,通俗而含蓄,富于潜台词。它标志着曹禺语言艺术的杰出成就,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在语言艺术上已走向成熟。

(一)、高度个性化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二)、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意思。

(三)、富于动作性

《雷雨》中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表明了人物的语言流向,它不是静止的,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暗示)

周朴园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直接推动;多么重要的衬衫!)

(四)、诗性的抒情

《雷雨》是当做诗来写的,其中的许多台词准确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繁漪在第二幕中那段著名的独白,简直就是一首贮满愤懑与渴望的抒情诗。

重要内容:

1.雷雨的含义

雷雨既指自然界的雷雨,又指人物内心酝酿的“雷雨”,还指中国即将到来的一种社会变革。

2.题目“雷雨”的作用

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作者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会环境,告诉人们,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雷雨即将来临;作者通过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社会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3.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唯利是图,专制蛮横,极端虚伪。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基本性格特点为: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他的行为自相矛盾。性格复杂、多面,在对待家人及工人时表现得虚伪、残忍、冷酷、自私、贪婪。

4.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2014年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知识点:复习备考及高考真题

常梦网为大家带来2014年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知识点:复习备考及高考真题,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备考策略】

我们在复习这一考点时,不必记忆过多,只需要记忆古今中外名家的时代或国别,代表作或是名句即可。

【走进高考】

例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

【分析】第7题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学史以及文学体裁方面的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

文学常识的考查,一般是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作家作品为考查范围,把有关作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年代、国别、代表作品、文学史以及文学体裁等方面的内容加以编排,让考生判断正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答案应为B项。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著名散文《项脊轩志》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学生应不陌生。而“桐城派”则是清代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方苞、姚鼐都有作品入选中学教材,考生不难做出判断。A、C、D三项涉及的文学常识,也均没有超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范围。考生只要对有关课文资料或注释文字稍加留意,应该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的。

例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江西、山西、天津卷)

A.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B.元杂剧是一种歌舞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C.话剧《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是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部优秀作品。

D.《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巴尔扎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项链》的作者莫泊桑,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答案】D

【分析】第7题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学史及文学体裁方面的知识。能力层级为A级。供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验用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文学鉴赏常识”“文学发展常识”的教学内容,2001年度的《考试说明》在“识记文学常识”一项下,共提了四项考查范围,一是“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二是“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三是“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四是“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其中第四项内容不列入2001年度考试范围。这部分内容知识性强,学习时以识记为主,但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具体问题。本题要求判断出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就体现了这一命题意图。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也就是说,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巴尔扎克、莫泊桑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沙士比亚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把莎士比亚说成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显然是错误的。D项涉及的几个作家作品,在高中语文第四册教科书中出现过。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A项关于先秦散文的内容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教科书中出现过,B项关于元杂剧的内容,C项关于《日出》的内容,均见于第四册《语文读本》。考生只要对这些课本或资料稍加留意,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的。

【踩点热练】

(一)填空题:

1、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 )。

2、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经历十年艰辛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3、我国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是( )。

4、被称为“一代词宗”的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是( )。

5、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代的( )。

6、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封建白话短篇小说是鲁迅的( )。

7、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 )。

5.繁漪的性格特征

追求自由,行为反常,心理变态。

6.周萍的性格特征

生活放荡,玩世不恭,卑怯懦弱。

7.阻挡送药

第—幕鲁贵阻挡四凤给太太繁漪送药,想要敲诈钱财用来赌博。因为他掌握了两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是大少爷周萍和四凤有暧昧关系,二是周萍又与他的后母繁漪有暖昧关系。

8.绣着梅花的雨衣

周朴园让“下人”取雨衣,鲁侍萍问是不是绣着梅花的那件。因为当年那件雨衣破了一个小洞,是鲁侍萍在上面绣了一朵梅花。因此,这件绣着梅花的雨衣就成了戏剧的一个道具,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

9.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

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繁漪自认为没病,不愿喝药。周朴园认为她神经不正常,是“疯了”,为维持周家的秩序,体现自己在家里至高无上的地位,便命令周萍跪下请求母亲喝药,屈辱的繁漪痛苦地喝了两口药。

10.鲁妈成“侍萍”后

当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表现由前面的“惊愕”“惶恐”转为“忽然严厉地”盘问“谁指使你来的”,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需要到周家来”。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和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11.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

当知道眼前的“下人”就是自己思念的梅小姐后,周朴园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给鲁侍萍,并严厉要求鲁家的人以后不许再到周家来。悲愤的鲁侍萍撕毁了支票。

12.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评价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体现在他对鲁侍萍的怀念上应该说这种怀念是真实的。要点:①两次婚姻都不如意,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②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想为侍萍修墓。

另一方面,这种怀念又是虚伪的。要点:①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想把她永远打发走;②维护家庭地位,保护“好父亲”的嘴脸。

13.曹禺评价:“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朴园并非没有一点是非观念,而是说他严格运用地主资产阶级的观念来衡量自己,比如说,妻子必须绝对服从丈夫,叫你吃药就吃药;为了门当户对,可以对曾经心爱的人绝情;工人必须好好工作,不得动辄罢工;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等等,只要这样做了,大家都是好人,自己自然是个典范,无可挑剔。而实际上,这样的人就成了暴君、魔鬼。

14.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

鲁大海作为罢工代表来到周府。周朴园看到这个是自己儿子的罢工代表非常恼怒。鲁大海则抨击周朴园用金钱收买罢工代表的无耻,揭露周朴园30年前在哈尔滨修江桥时故意淹死上百个小工发断子绝孙钱的罪恶。

15.鲁侍萍与周萍的见面

鲁侍萍要求见见儿子周萍的面。周朴园则冷漠地说,他是不会见你的,并且他以为他的母亲早就死了,不准鲁侍萍认儿子。当鲁大海当面揭露周朴园的罪恶时,周萍狠狠地打了大海一个巴掌。鲁侍萍上前劝阻,“你是萍……”周萍反问“你是谁?”痛苦的鲁侍萍说“你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16.《雷雨》戏剧设置冲突

《雷雨》戏剧设置冲突的高超技巧在于作者让各种矛盾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同时,还做到自然,因而使剧作获得了真实的力量。为了改变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了的剧情安排,这一令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和压抑的局面,作者在序幕和尾声中安排了周朴园来到已被卖掉做医院的周公馆中看望疯掉的繁漪和侍萍,增加一点温情;并安排一对姐弟的活动,增加一点亮色和活气。舒缓观众和读者的紧张情绪。

17.《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的各种各样的挣扎

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用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永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周冲也抓住四凤的手,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

18.《雷雨》中,四风、周冲和周萍的结局

四凤准备与周萍远走,繁漪说出周萍与四凤是兄妹关系。绝望的四凤冲进雷雨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不幸触电而亡,痛苦绝望的周萍也开枪自杀。

19.《雷雨》的典型细节

《雷雨》的典型细节,反映了深而广的社会内容。如“吃药”“电线”等细节,在刻画人物上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在情节展现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丰富了情节,突出了戏剧的动作性。

哈姆雷特(又译“作哈姆莱特”)

知识链接: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作者:英国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迪斯——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鬼魂——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

波洛涅斯——克劳斯迪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剧情简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国王刚去世未满两个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克劳斯迪,而这个婚礼在当时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他一直认为母亲和克劳斯迪就是那毒蛇,共同谋害了他的父亲,这个疑虑使他心神不安。正好,有一个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现在午夜十二点时,鬼魂对他说道“儿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克劳斯迪害死的,他趁着我睡着时,拿着毒草汁渗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灵魂无法安睡。儿啊!你的母亲不能为我守节,证明她的虚伪,你可以为我报仇,但绝不能加害于你的母亲,就让她听天由命好了,让她受天良发现的责备好了。”哈姆雷特答应为他父亲报仇。但他一方面害怕他报仇的计划引起叔父的疑心,于是他决定伪装于疯癫之下。他找来一批伶人演戏,试探着叔父的反应。那些伶人照着哈姆雷特的指示上演了一出弟弟杀害哥哥的戏,结果这出戏令叔父不悦,借故生病离席了,这举动更加让哈姆雷特信心大增,原来那鬼魂所言不假。当天夜里,王后将哈姆雷特唤去,告诉他,他的新父王是克劳斯迪,不准在上演这令人不悦的戏,哈姆雷特不悦,和母亲起了争吵。争吵中,哈姆雷特误刺死了躲在屏风后面的大臣、恋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奥菲莉娅神志就恍惚了,一日她爬到树上采野花,结果树枝断裂掉了下来,跌入水里溺毙。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克劳迪斯出面调解举行一场友谊赛,结果比武中,两人各中了一毒剑,这时,王后也误服毒酒致死。哈姆雷特死前刺死克劳斯迪。

人物分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优柔寡断(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行动者形象。

哈姆雷特的性格

“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剧中人语)。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总抱有美好的看法。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的复仇变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反复想着“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问题,总是耽于沉思冥想,步履维艰,“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复仇,却又迟迟不肯行动。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杀人的末日审判,而另一方面他要掩盖自己的这种懦弱,让他不复仇的行为在道义上讲地过去。“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智慧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人们曾经这样赞誉他。但在遇到切实的问题的时候,他却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只会左思右想,发表评论,在行动上显得极其迟缓念叨和软弱无力,这句话用在哈姆雷特的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奥菲利娅:

奥菲利娅是一个年轻纯洁不谙世事的女孩子。她爱哈姆雷特,想接受他的爱情,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闭而远之。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很大,而且竟然是自己所爱的人杀死了父亲,因此脆弱的她疯了,她全身戴满花环,爬上小河边上的树,然后从树上跌下来,跌到河心。这里有一处妙笔,对塑造奥菲利娅这个人物形象的帮助很大:开始时她浮在河面上,漂流而下,唱这歌,逐渐地她慢慢下沉,就这样死去了。她的生活中一下子失去了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样是爱情,一样是亲情。并且是她的爱情导致了她亲情的完结。她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而她的死,激化了他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矛盾。又进一步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命运的绝境。

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首先,善于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冲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深度。

莎士比亚十分善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来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在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占六段,如“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善于用比手法用于人物的塑造,使人物性格丰富、鲜明、突出。如剧中扣人心弦的一段情节: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疯”,在他们同样都失去了父亲、都处在爱情逆境中,哈姆雷特是装疯,一方面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使自己有时间思索,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把危机变成转机,最终成长为“行动王子”,表现了哈姆雷特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而奥菲利娅是真疯,最终死去,酿成了悲剧,既表现了她的天真,又应了哈姆雷特那句话“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的另一种解法。这是剧中同一类人的对比。另外,剧中还有很多正反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雷特对老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对比评价:“高雅优美”对“霉烂的禾穗”,“矫健的姿态”“精神威凛”对“庸奴”,“完善卓越”对“恶徒”……莎士比亚在许多诸如此类的对比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次,《哈姆雷特》情节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

戏剧的情节是由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人物所处的复杂情势所决定的。哈姆雷特是既忧郁又犹豫延宕的王子,在他美好的理想被现实击破后,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正视现实,寻找出路,最终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哈姆雷特的思考融在剧情的一步步激化中,他的犹豫也给敌人留下了喘息的时间。

《哈姆雷特》有三条复仇线:第一条是丹麦王子即作品中的主人翁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这是主线;两条副线,第一条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第二条副线是大臣波洛斯涅之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这三条情节线构成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互成对比,激化矛盾,扣人心弦,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另外,《哈姆雷特》中还写了哈姆雷特与他母亲乔特鲁德的矛盾激化发展过程,通过描写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霍拉旭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哈姆雷特所歌颂的爱和友谊的美好,同时也写了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友谊的背叛等情节,起到了辅助并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哈姆雷特》表现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剧中既写了宫廷生活,又写了将士站岗、伶人演剧、掘墓人小丑的滑稽场景以及教士、侍从、仆人、水手队长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物,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有时代特色,通过他们的言行、心理,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深度。

再次,莎士比亚能综合运用戏剧的创作因素。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原则,《哈姆雷特》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出自撒克索•格拉马提库所著的《丹麦史》,但是故事却被注入了现实的内容和时代的精神,剧作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思想,具有时代特色。

第四,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生动形象,被喻为散文诗式的语言,它丰富、抒情、多样化又具有个性特色,如歌德所说的“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人的”。如“清晨披着赤褐色的外衣,已经踏着那边东方高山上的露水走过来了。”如此美丽的文字,能让我们不陶醉其中吗?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是排喻,又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如哈姆雷特在“抑郁的心境之下”对世界的描述:“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

常梦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的2014年高中语文名著精华阅读指导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高三语文文学名著《子夜》测试题

多了解一些考试资讯信息,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非常重要,常梦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文学名著《子夜》测试题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判断题(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修改)

1、茅盾的《子夜》一开始就写了吴老太爷由于思想守旧,一到上海就受到强烈的刺激。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灯,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这一情节无疑显示了新生事物力量之强大。( )

2、《子夜》是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书中主人公吴荪甫虽然拼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婚姻上,妻子刘玉英与他感情冷淡,貌合神离;家庭里,四小姐不听规劝,离家出走乃至回到乡下;事业上,收买的内线韩孟翔、林佩瑶背叛了自己;姐夫杜竹斋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直接导致自己大失败。( )

3、进来的是楼下营业部的主任,呵着腰,轻灵地蹑着脚尖快步跑到王和甫跟前,低声说道:“又是一注没有到期的定期存户要提存款。……他在底下吵了好半天了。该怎么办,请总经理吩咐罢!”

引发这次提款风潮的原因是,赵伯韬想把吴荪甫的企业吞掉,就利用吴荪甫资金短缺的机会,广布流言,说他组建的银行将不按时付息,鼓动大家去提款。吴荪甫贴出告示说,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没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提款风潮就这样平息了。( )

4、冯云卿拥有两三千亩土地,利用放高利贷,盘剥压榨农民;作为投机资本家,在金融市场上自称“公债通”。为了探听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上的行情,挽回败局,施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吴荪甫。( )

5、 吴荪甫的丝厂贴出了扣减工钱的布告,女工们像潮水一般涌出车间,把那刚刚贴出来的布告撕得粉碎,之后关车、罢工、冲厂。丝厂女工喊出了“打到屠夜壶”“打走狗姚金凤”等口号,风潮很快席卷恶劣其他丝厂。( )

6、吴老太爷死后,吴府大办丧事。各界客人纷至沓来,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是打听战况,或是谈生意搞社交。这时,吴荪甫也与赵伯韬商淡筹办“益中信托公司”。他拿着“益中公司”的草案,踌躇满志,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不禁微微地笑了。( )

7、吴荪甫与杜竹斋正在小客厅里谈论朱吟秋的事情时,吴少奶走进小客厅,她们气色不太好,可是一心想着公债的吴荪甫没有过问她的身体,就匆匆与杜竹斋出去了。正当吴少奶奶失落时,她的昔日恋人——雷参谋突然来访,他向她倾诉了爱意,并赠给她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 )

8、这小客厅另有一扇通到花园去的侧门。李玉亭很想悄悄地溜走了完事。但是一转念,他又觉得不辞而去也不妥。忽然一阵哄笑声从外边传来。那是大客厅里人们的笑声!仿佛那笑声就是这样的意思:“关在那里了,一个奸细!”

面对日益高涨的农民运动,李玉亭周旋于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充当了吴荪甫的走狗,替他探听消息。( )

9、赵伯韬表面上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表示“和解”,实际上是在一步步完成吞并吴荪甫的计划。但吴毫不屈服,决定孤注一掷,做最后的决斗。吴在公债市场上彻底失败了,面对已去的大势,携妻离开上海。( )

10、在徐曼丽生日的那天晚上,赵伯韬与吴荪甫密谈,赵伯韬以胜利者自命不凡的口吻胁迫他,吴荪甫明知在赵伯韬大规模经济封锁下,处境十分艰难,仍然顶住。之后,吴荪甫将他的厂押到公债上,作最后一搏。( )

11、吴荪甫在家里为父亲吴老太爷办丧事,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

12、刘玉英想把偷听到的赵伯韬在做多头的消息卖给吴荪甫,吴荪甫也想收买她做内线,两人达成一笔交易。她答应三桩要求:一是吃住韩孟翔;二是不打电话,也不到益中公司找吴荪甫;三是找定一个旅馆接头。吴荪甫给了刘玉英一袋钞票。( )

13、吴荪甫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笼络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将益中公司的抵押款和办厂的资金聚拢,甚至连住宅也押上了。但由于收买方和合伙人杜竹斋倒戈相向,致使他功败垂成,倾家荡产,险些自杀。( )

14、靠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经何慎庵的教唆,劝说自己十七岁的女儿冯眉卿使用‘美人计’去探听赵伯韬的秘密,换得一些操纵公债涨跌的信息,以求能够在公债市场上翻本赚钱。在冯眉卿的眼里,仅有的一点父女之情,道德观念,都被金钱和利己的本性吞没了。( )

15、吴荪甫最后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杜竹斋的最后倒戈。杜竹斋是吴荪甫的姐夫,是一个很有实力的金融资本家。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吴荪甫的旧情人徐曼丽的背叛。( )

16、赵伯韬是美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他帮助帝国主义摧残和吞并中国民族工业。在商场上,他骄横奸诈、凶狠残酷。为了实现金融资本支配民族工业的阴谋,他处处和吴荪甫斗法,常常施展计谋,使吴荪甫陷入困境。( )

17、吴府大办丧事,客人纷至沓来。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做交易。吴荪甫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这时,家乡双桥镇农民暴动,丝厂工人罢工,杜竹斋和金融魔王赵伯韬正合谋算计他。( )

18、丝厂老板吴荪甫四十多岁,酱紫色的脸上,长着许多小疱,浓眉圆眼。他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他刚从匪患频仍的乡下接来了吴老太爷。没想到,在乡下清静惯了的老父,初来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尤其受不了他的一对金童玉女那受到诱惑的样子。强刺激之下,竟一命呜呼了!( )

19、朱吟秋恳求吴荪甫帮忙让杜竹斋将他到期的贷款延期。不料吴荪甫却对他囤积的干茧心怀不轨,吴荪甫怂恿杜竹斋再借款给他,条件是以干茧作抵押,并且只给一个月限期。到期后若朱吟秋还不起钱,就把他的所有干茧作为抵押品由吴荪甫自由处置,这样就将朱吟秋的茧子挤出来。( )

20、吴荪甫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是一个铁腕人物。他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和实力,要和倾销中国市场的外货竞争。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黄浦江夜游,深入揭示了吴荪甫的内心苦闷,夜总会赵吴谈判时,吴甚至想有条件投降,最后是把益中公司抵押给了外商。( )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