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考试网 > 高考 > 浏览文章

语文报社40周年 | 一路风景满目繁华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4-15 阅读:

原标题:语文报社40周年 | 一路风景满目繁华

语文报社建社40年了,我在语文报社的工作也进入了第20个年头。我用人生最美好的20个春秋与报社相拥,而报社也让我倍感岁月的美好、事业之不凡。

低幼之“幼”

我在报社的工作是从低幼版开始的。1999年初,我第一次走进低幼版编辑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不大的办公室挤了六张桌子,大小不一,新旧各异,靠窗户的四张是初中版编辑部的,临门的那张是留给我的,我的对面便是时任低幼版主编高海平老师,几句简单的问候与交流,我们便进入各自的工作状态。四个月后,低幼版编辑部便有了独立的办公室,但地点已由临汾变成了太原。

新的办公室并不宽敞,三张办公桌挨挨挤挤。我和高海平老师仍坐对面。室内空间狭小,窗外别无景致,所以,编稿间隙,高老师成为我唯一欣赏的风景。我喜欢看他英俊而棱角分明的脸,他让我看到一个成熟男人特有的魅力;我喜欢凝视他编稿时冷峻而深沉的样子,其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智者无穷的张力。每次凝望,总有一个问题会跳到我的脑际:一个如此高大,喜欢用双脚丈量大地,善于用磁性文字来传达思想的汉子,怎么会喜欢而且善于编辑低幼报纸这些稚嫩文字?好多次,本想当面问问他,但话到嘴边终又咽了回去。 直到我仔细翻阅他编过的每一期报纸,和他一起策划过多个专号之后,才终于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是把报纸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的,为了编好每一期报纸,他把自己一降再降,降到那个幼稚的年龄,用童真去触碰文字,感知语文。所以,编出的报纸才会如此地富有童趣,多彩烂漫而又令人怦然心动。因此,每翻一次低幼版,我都会感觉到她特有的温度,那是高老师用心血再造出的生命的体温。感恩报社,让我在入社之初就遇上这么一位领导,他引领着我的成长,他教给我的不仅是编辑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对编辑工作的崇高认知。

我和高老师办公桌旁边靠近墙角的位置是时任美编赵廷仁老师的。赵老师是国画家,我们都尊称他为赵大师,现在他已是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院长,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什么都会画、什么都能画出独特味道的人。我在低幼版工作的那几年,赵大师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所以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往往是我和高老师集中编好一个月的稿子,赵大师便从北京赶回来画版、制图。那个年代,电脑开始普及,用电脑来画版、绘图已十分方便。尽管赵大师每次回来的时间都很紧,但他从不图省事,极少调用电脑图库的现成图片,低幼版的插图几乎全都要亲自手绘,所以那时低幼版的插图是独一无二的,是由文字生发出来、充满童趣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独特图景。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把当时的配图收集下来,如果能够积攒起来,按照赵大师现在画的市场价值来计算,那就真是 “千金”了。

那些年,三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男人,执着于一张幼儿报纸的编辑,用纯真去为孩子开垦阅读的花园,绘出美丽的人文图卷。而单期五十多万的发行量,也让我们倍感欣慰。

回忆低幼版的工作,我很想说说邓静。邓静于我,可以说是擦肩而过。我去低幼版的时候,她从低幼版调到了初中版,我接的是她的班;后来我调整到其他部门,她又调回低幼版,接了我的班。这段特殊的缘由,让我们成了很好的兄妹,因为我们有一个编辑灵魂的共同生发地——低幼版。记得一次我和邓静共同参加一个聚会,饭桌上,有人调侃道: “你俩该好好排排辈分。”当时我很亲切地喊了她一声师姐,结果引来大家一阵欢笑。其实,如此来称呼小妹,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学习编报,我们都是从低幼版起步的,而且都是在高海平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进步的。

语通之“通”

2002年初春,我从低幼版调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担任执行主编,主编由时任副总编辑桑建中老师兼任。那时,报社刚刚整体搬迁至太原,办公室临时租在山西日报。当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山西日报十二层的初中刊编辑部向桑老师报到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因为之前我和桑老师并不熟,虽然同在报社,我们的工作却有着较大差异:一个编报,一个办刊;一个面向低幼儿童,一个服务中学教师;一个在太原上班,一个在临汾工作。所以,我们俩在工作乃至生活上都少有交集。桑老师给我的印象是特“有范儿”:腰板挺直,衣着合体整洁,细密而又微长的头发从额前卷起,一路向下,直至颈处才翻起飘逸的“发花”。轩昂的气宇,再加上一脸的严肃,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很是敬畏。

但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桑老师的心理距离。进入初中刊编辑部,我用最短的时间浏览了近两年的《语文教学通讯》以及同行之中的优秀刊物,在充分了解各家杂志特点和业界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刊内容编辑的改进思路,即变以栏目统领稿件的形式为以板块切割、用栏目串联的新形式,内容上突出五个“新”:围绕新课标、探讨新理念、聚焦新课堂、探索新教法、服务新课改。一句话,就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和2002年启动的新课改去做文章。当我心怀忐忑地把这一思路向桑老师汇报后,桑老师坚定地说了五个字:“好!就这样做!”听了桑老师的话,我紧张的心马上平复下来,顿感通畅无比!于是我便信心百倍地干起来。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初生牛犊,要知道当时改进的是桑老师多年形成的编辑思路!

桑老师可以说是我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的合适的那个人。刚刚走上报社中层领导岗位的我,迫切希望显一下身手,有一番作为,而桑老师恰恰没有束缚我的思维,羁绊我的手脚,给我空间,放手让我发挥。步入初中刊编辑部,我可以说是毫无作者资源,桑老师不辞辛劳,带我参加各种高端会议、拜访各地专家名师,帮我快速打通结识名家的通道,使我有机会结交了顾黄初、于漪、张定远、张富、余映潮等一大批大家名师,看到了语文教育的壮丽风景,也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的作者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桑老师向我传递了一种重要的编辑思想——立体办刊,办“活”刊。即:极力延展刊物的内容,全方位策划组织研讨、展示、评优、竞赛等多种活动,让杂志由凝固的文本变成充满活力的实体。 这些都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4年,我由执行主编提升为主编,角色变了,带好队伍成了第一要务。因为我知道一本优秀的杂志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优秀的个体。于是,我和编辑部的同人一起学习、一起研讨的时间多了,我们共享好书、共研栏目、共话语文。一点失误便是我们一次反思的起点,一点想法便是我们一次碰撞的触点,一点体会更是我们一次热聊的焦点。我们一起思考着,一起进步着,也一起成长着。我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初中刊办成了一流的语文期刊:多年获得“中文核心期刊”的殊荣,连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在《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居榜首……

我很庆幸在初中刊相识相知了一批优秀的同事——彭笠、王华林、张水鱼、李常艳、 张志刚、刘洪军,他们个个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特别是彭笠、王华林和张水鱼,从我进入初中刊那年就一路相伴,他们的才智和干劲给了我很大的滋养,他们仨是和我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时间最长的伙伴。

彭笠是个“真人”,她的“真”写在脸上,挂在嘴边,也显在行中。有一次,大家在工作间隙聊闲事,聊得起劲时,突然传来了高亢的音乐声。原来是彭笠反感大家聊天,就戴上耳机边听音乐边工作,并把音量开得奇大。这么一来,反倒引来大家的阵阵关心,急得对面的李常艳直敲桌子,连喊:“彭笠,注意耳朵!注意耳朵!”彭笠就是这样,常常 “真”得像个孩子,但有时又十分果敢,俨然是条汉子。2015年,初中刊发起和推动了 一场对语文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讨论,就是对韩军执教的《背影》课的大讨论。这次讨论是由李华平教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引发的。李教授的这篇文章是自然来稿,刊发时,已在我的案头压了半年之久。因为这篇文章批的是大名鼎鼎的韩军,韩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半年来,我无数次去研读这篇来稿,无数次准备签发,但终又搁了下来。2014年9月,我组织编辑部的全体编辑集体学习了李教授的这篇文章。学完后,彭笠兴奋地站起来,快人快语:“发!我们的杂志不能亏待任何一篇好文章!大不了我们个人向韩老师致歉!”正是这句话坚定了我签发这篇来稿的决心。如果没有彭笠当时的兴奋之语,或许语文教育的历史上又少了一场颇有意义的论争,一线的语文教学还会多走一些弯路!

华林是编辑部里的“另类”。在编辑中,他是唯一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更不是学中文的。当我们讨论稿件时,华林的观点常常是另辟蹊径,语出惊人。每次讨论,我都很在意华林的意见,他常常会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空间,让我们看到别样的风景。华林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跳出专业来看专业,有时恰恰会看得更清晰、更明白。华林是酷爱加班的一类,编辑部有了加班任务,他总会对彭笠和水鱼说:“你们女同志要带孩子,家里负担重,这些活儿我来干!”所以,我们常看到的是别人已经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华林还在编辑部辛苦地看呀、写呀……华林与别人最大的不同是,往往在大场面、关键处、其他人默然无措时,他会异军突起,“大吼一声”。2002年,第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南京举办,我和华林及其他几位同志负责初中组赛场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让我们预想不到的是只能容纳1000多人的会场很快就涌进了近2000名听课教师,整个会场人群熙攘,声音鼎沸。马上就要开赛了,怎么办?就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华林突然拿起话筒,大呵一声:“安静啦!比赛马上就开始了,没有找到座位的老师请席地而坐!”偌大的会场顿时寂静起来,一切都变得有序了。当时真把我惊呆了,我想,同样的话语若出自别人之口,绝不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水鱼是水做的。她用水的柔性包容着一切,就连说话都轻声慢语,生怕惊动了对方。我最欣赏的是她的灵性,那种飞溅在策划中、流淌在文字里的灵动,清澈而又欢跃,赏心而又悦目。那些年,编辑部要策划专题或者写卷首一类的文字,只要你交代清楚目的和方向,她总会很好地把握你的意图,用净美的文字体现出来。是水就向往远方。2014年正月,水鱼给我打来电话,说想来家里坐坐,有事和我商量。放下电话,有一种预感涌上脑际:水鱼要走了。果然,《新作文》杂志要挖她过去。我讲了语文报社诸多的好,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她说那里给了她更大的平台,让她一下子负责3本杂志!几年过去了,水鱼在《新作文》干得风生水起,让我颇感欣慰!

这些年,总有人问我,初中刊个个都才华横溢,你是如何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答案非常简单:用好他们的优点,给每个人以发挥的空间。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众多优点的集合体,而不是诸多缺点的集散地。尊重了别人的优点,别人就会还你一份尊重。

研发之“研”

2007年初春,我开始兼任研发中心主任,当时,研发中心刚刚成立了4个月。作为一个新建的部门,自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所以我把办公室也搬了过去。在那个新的空间,我和研发中心的伙伴们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工作之旅。

我给研发工作的基本定位是:重心在“研”,关键是创新。所以,走进研发中心,就会感到一种浓浓的创新氛围,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发现自己、超越自己。创意、改进、完善是我们思考的焦点,也成了我们工作的流程。创新点燃了大家的智慧,也鼓舞了大家的干劲。短短几年,我们围绕市场的需求和报社产品的结构,研制出以服务学生自主学习为宗 旨的《课标教材完全助读》系列18册;直指高考,专门服务高一、高二学生的《天天高考》系列4册;以及和每年中高考相伴相随的《中考语文全攻略》和《中高考作文标卷》系列。2008、2009年又相继主持完成了《语文报社30年精品大系》24册和《语文报杯作文大赛 获奖精华》系列20册。此外,还和中南出版集团、新华文轩集团等上市公司合作,开发出阅读、作文等图书近百册。特别是拳头产品《作文素材快线》杂志的研制与诞生,更是把我们的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记得有一年在我们部门内部的阶段性工作总结中,当我总结完本阶段我们的成绩和每个人的表现时,王建锋非常兴奋,竟脱口而出:“我们是不是该为自己鼓掌?!”于是,办公室内便响起了持久的掌声。“为自己的鼓掌”,多好! 如今,这句话已深植于我的内心,成为我的一种重要工作理念。

王建锋是研发中心创新发展的积极响应者。我到研发中心的时候,建锋只是一名普通的编辑。但是,他始终站在队伍的前列,立于创新的潮头。有几次,我只是随意提出一个创意,没想到过了几天建锋就做成了一个详细的方案。建锋就是这样,“不用扬鞭自奋蹄”。记得一天早上,我刚进办公室,突然想起马上要定稿的新品的序言还没有落实,正准备动笔,建锋就来到我的案头,说:“刘老师,看看这样写序行吗?”读着那秀美的文字,我内心里发出由衷的感叹:身边有这样的伙伴,真好!所以,2010年建锋调离研发中心时,我真是万般不舍。但是,在研发中心,建锋也给我留下了心痛的记忆。建锋总是早早就到了办公室,下午迟迟才归家,每天在办公室呆有十多个小时,以致落下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他不得不带上宽大的护腰伏案工作。每次看到他起、坐时艰难的样子,我总是一阵心痛!

李常艳是研发中心的“老黄牛”。她无欲无求,始终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岗位,沉静、潜心于案头几乎成了常艳留给大家的固定形象。然而,常艳也有浪漫的一面,她喜欢读诗填词,她的案头常常备有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她要手抄一些好诗名句,然后去吟诵、去吸收,常艳的古诗文积淀完全具备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实力。那些年,只要涉及古诗文、历史典故的专辑和板块我都安排她去编辑、校对,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编辑难度最大、校对任务最繁的一块,但常艳从不抱怨,总是欣然接受,认真完成。在我看来,工作本位是常艳人生观的重要内容。2008年初夏的一天,常艳突然对我说:“刘老师,下周我得请一段时间假,身体有些问题需要住院手术。”我说:“不要拖了,马上住院吧!”她笑了笑,慢条斯理地说:“上周检查时专家也是这么说的。我说单位最近忙,把手头的工作完成再手术。所以就约到了下周。”听了她的话,我一阵沉思:为了工作而不顾专家意见,自主择期手术,这需要怎样的精神和勇气……

宋会玉和李苗霞是研发中心的“姐妹花”。我到研发中心的时候,会玉和苗霞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她们是研发中心的新生力量,如花的年龄,她俩相伴相随,携手并进。会玉和苗霞有个共同的特点:心无旁骛,一直埋头于具体的编校工作。所以,她俩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有四年之久,但和我说的话却很少很少。她们不争不要,以超强的执行力、扎实的作风盛开在研发的沃土,成为我们心中艳丽的花朵。

杨洁和刘洪军是研发中心市场开发的“拓荒者”。洪军负责发行站点的开发和组建,杨洁负责站点的管理。研发中心的市场从无到有,他俩一外一内,搭建起有机的发行网络,实现了研发产品的有效发行。从洪军的身上,我深深体会到,市场是跑出来的,不是等,更不是要出来的。那几年,洪军几乎天天泡在市场里。他从图书市场了解和掌握了二渠道发行经验,从而使我们的产品快速进入二渠道市场;他从其他报刊了解到各地的发行强人,于是想法设法使其成为我们的客户;他借鉴其他行业的代理模式,在我们的发行中推行缴纳市场保证金、先款后报的新方式,从而保证了发行的有效性,也为全社实行先款后报做 出了有益的探索。更为重要的,他经常能在第一时间从市场带回有价值的信息。2010年,洪军从图书市场了解到当前作文素材类杂志非常畅销,而产品种类又极其单一。正是这一信息,才催生出我们创办《作文素材快线》的念头。研发中心的发展,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为市场而谋,才会决胜市场!

记得几年前的一次部门主任述职会上,当我汇报完研发中心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单后,时任副社长郭文虎很惊讶地问了我一个问题:研发中心的员工并不多,你们是怎么完成这么多工作的?面对郭社长的提问,我轻松地笑了,我说:这得益于我们内部良好的工作机制。在研发中心,我们实行项目负责制,一个产品就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由一个人具体负责,每次几个项目同时进行,人人都是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负责人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整个项目,所以必须取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而要得到别人的认真协助,首先必须积极地协助别人。这样一来,工作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每个产品的质量也有效保证了,部门内部比学赶帮的氛围也浓厚了。项目负责制给每个人以发挥的空间,大家工作的成就感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也明显提升了,这就有效保证了我们各项工作的高效进行。

2012年,我成为报社的副总编辑,也有了独立的办公室。虽然可以有更多机会、更近距离去感受蔡智敏社长的担当、大略和才华,以及其他领导的睿智、严谨和魄力,但是每次工作间隙,抬头看见室内厚厚的书籍以及周围雪白的墙壁,还是常常会想起那些曾经和我在同一办公室并肩奋进的伙伴。他们留给我太多的感动,值此报社建社40周年之际,我特别要写写他们,为自己、也为报社留存一份珍贵的记忆。

作者介绍

刘远,教育硕士,副编审。语文报社副总编辑。兼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副主任,全国语文学习委员会理事、初中学习研究部主任。曾获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山西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山西师范大学“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优 秀编辑奖”等荣誉称号。主编《名师讲语文》《语文名师经典课堂》等教育教学图书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