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自主招生变形记
15年前,意在补充高考制度的不足,让更多偏才、怪才脱颖而出的自主招生制度,悄然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15年来,随着试点院校范围的不断扩大,报考人数不断增长,自主招生也遭遇了选拔标准、教育公平、招考腐败等质疑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还有两天,王伟哲就要去北京良乡参加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新学期的军训了,他早早就准备了行李,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始新的人生篇章。
如果不是参加北理工的自主招生,王伟哲的高考分数距离北理工的录取分数还差13分。“多亏了有自招这条路,才能考进自己心仪的学校。”王伟哲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王伟哲是河北省一所重点高中的毕业生,从高二开始,“小高考”:自主招生变形记,在家长的陪同下,他就开始准备自主招生的创新比赛,不负众望,在关键环节,自主招生降的20分让他如愿以偿走进了北理工的校园。
在全国,像王伟哲这样报考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2018年有82万名,相较于2017年的60万人,增长了近37%。
在全面取消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考生将自主招生看做是高考加分的重要砝码,而试点了15年的高校自主招生,从最初的精英化到普及化,近年来“论文造假”“招生腐败”等新闻频现于报端,本意是从“通才”中选拔“专才”的自主招生,在近年来变得愈发走形。
今年3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坚决打击和防范自主招生作假。有媒体解读,教育部的文件,带有些许纠偏意味。
“小高考”
从高二的第二学期开始,王伟哲就开始准备他的科技创新比赛。他的参赛作品是洗衣机的一项节水装置。
尽管准备比赛要耽误上课时间,但父母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比赛。
不负众望,在参加省里比赛时,王伟哲得了一等奖,随后被推荐参加第二年6月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一次,他获得二等奖。
王伟哲参加的是北京理工大学自主招生中的明德计划,该计划的四项要求中,王伟哲符合了“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以上者”这一项。
这些年自主招生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在改变,在2018年的高考中,加分项目被进一步减少和规范。
今年3月,教育部在部署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时强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一个月后,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消息称,从今年起,省级优秀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等5类高考加分项目将被取消。
在这一背景下,自主招生成为新高考中几乎唯一能够降分的途径。
15年前,首批22所入选国家“211工程”的重点高校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之后,可以享受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少则10分到20分,多则甚至能降至一本线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