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考试网 > 高考 > 浏览文章

Z博士的脑洞|教育改革须深刻了解人的需求,制订好供给方案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6-07 阅读:

原标题:Z博士的脑洞|教育改革须深刻了解人的需求,制订好供给方案

最近,有好几个关于孩子的新闻。除了一对双胞胎成为首例被胚胎编辑基因的婴儿,备受关注的携程亲子园虐童案有了一审判决,八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幼儿园的利润

关于幼儿园教育问题,在这一年间发生了许多牵动人心的事件。就在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在纽交所上市的红黄蓝股价开盘后大跌52.97%。

幼儿园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一方面,谁不曾是幼儿?幼儿不能为自己代言,他们所受遭遇需要成人的最大能力保护;另一方面,谁家没有或不会有幼儿?幼儿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所有家庭的幸福生活。

如今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的红黄蓝幼儿园,其实在去年已经多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因为多起虐童事件。在与之几乎同时发生的携程亲子园等虐童事件中,我们都同样发现,关于幼儿园资质的审批制度,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缺陷。

在这种审批制度下,似乎很容易就形成了事实上的行政垄断。于是,能够拿到“资质”的幼儿园便可以拼命扩张,转而用这种无度扩张来上市圈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的上市确实有一定问题,因为其运营基础是垄断利润,而垄断不但给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利润,还使其现代化治理的意愿大大降低,产生各种管理不力,才会屡次发生扎针等虐童事件而不查。

从这个角度上说,阻止幼儿园仅仅追求利润而忽视管理当然是对的,但是症结并不全是资本,而是垄断。

当幼儿园成为稀缺资源

幼儿园在中国变成稀缺资源也就是近二十年逐渐演变出来、近十年尤为突出的。大量幼儿园被关停并转,海量学前幼儿无处可去。曾经有相关部门领导解释,这是因为“幼儿园不属于义务制教育”,因此相关部门没有义务、责任建立公办幼儿园。这种说辞看似有理,但丝毫经不住推敲。因为大学乃至博士也显然不是义务教育,但相关部门一定是非常重视的。大学不断扩招,幼儿园却不断缩减,显然不过是因为大学建设是能够出成绩的项目。

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需求无法满足,各种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本来,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是需要有较高的门槛和资质的,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目前的资质审批是不是在以此目的为目标呢?从携程亲子园等案例上看,恐怕审批的透明度、公开性、标准化程序都非常缺失,何以保证其中的公正性?何以保证不会形成寻租腐败的工具渠道?无人能知。而事后机制也让人咋舌。既然是资质审批,把关部门要不要长期监督?发生事故应不应该取消资质?相关部门有没有连带责任?如果都没有,则资质审批的意义何在?

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无资质民办幼儿园,因为公共服务不提供服务,公共管理也不进行管理,出事了就表示自己并没有承认这些幼儿园的合法合规性。

结果是无论哪种状况下,有资质的或没有资质的,都并没有受到真正的监管,孩子们受不到教育或受到伤害,都只能由自己承担一切成本。凡此种种,引起了极大的社会矛盾。

如火如荼的校外培训

除了幼儿,少儿教育也同样是社会热点。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则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带来最严“禁补令”。

不过,与“红黄蓝”正好相反,校外培训机构中的“翘楚”,同为在美上市公司,却在“禁补令”发出后走出了一波久违的大涨行情。

事实上,今年以来,关于课外培训的规范意见已经是第三次,与此同时,“好未来”的经营状况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其第一财季营收为5.51亿美元,同比增长71.1%;净利润为6680万美元,同比增长132.0%。第二季度虽然营收和利润增幅下降,但仍然不错,而且学生数同比增长120.2%,不可谓不强劲。

资本市场的估值与现实有共通之处。近期,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7个督查组赴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督查,重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但是,在各地秘密招生、奥数班在校外培训机构中依然存在。

规范校外培训这不是第一次,但校外培训却愈加势如破竹、如火如荼是不争的事实。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1.8亿,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到本月15日,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050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42所,完成整改163203所。如果更深入地去看,如此大的基数和比率,仅仅归咎于一些培训机构与一些“黑心”老师的勾结、推荐等,显然是绝对不够的。市场刚需显而易见。

尽管一些地方存在所谓校内授课教师明示暗示以“强迫”家长带孩子去补课,以此获得回扣等收益的现象。但更多的,恐怕是较好培训机构的课程“一位难求”,家长“求着”老师、“勾结”老师给孩子补课,甚至千方百计“帮助”补课老师逃脱监管、督查,以让孩子能够接收到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