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同点
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余年。
政治特征: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确立完善,完成了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赋税政策实现了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民族特征:隋唐时期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外交特征:隋唐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海陆交通发达,与亚、非、 欧各国的往来增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特征: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考点清单】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解析】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原因;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重点掌握大运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
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2008、2009年新增考点);(4)租庸调制;(5)两税法。
【解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两税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府兵制与募兵制,是08、09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应掌握其机构设置与意义;对"科举制"(选官制度),应掌握隋唐两代五位相关皇帝时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情况,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对"租庸调制"( 隋和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其内容和作用;对"两税法" ( 唐朝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和局限;对"府兵制与募兵制"(兵制)应注意其经济基础和辩证评价。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2008、2009年新增考点)。
【解析】农业、商业和城市,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手工业,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社会生活,是08、09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农业"应着重掌握农业特点及其具体事例;对"手工业"应突出手工业的特点;对"商业和城市"应注意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兴旺的原因;对"社会生活"应分类掌握隋唐人们衣、食、住、行的大致情况。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2008、2009年新增考点);(4)南诏;(5)吐蕃。
【解析】突厥、吐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回纥、南诏,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靺鞨,是08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突厥"应突出唐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回纥"应掌握册封、和亲、瓦解等主要线索;对"靺鞨"应了解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南诏"应把握册封与交流;对"吐蕃"应突出唐蕃之间的友好并立、和亲、交流关系。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解析】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重点;和新罗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和新罗的交往"应注意代表人物、儒学、制度、技术、风俗等方面的交流;对"和日本的交往"不仅要注意制度、都城、儒学、商贸、代表人物等细节,还应纵向联系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对"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应注意互派使节、佛教纽带、物种传入、技术互传、代表人物等细节;对"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应注意政治交往、造纸术西传、技术传入、商品运销等知识。
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解析】科学技术、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艺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应分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这四类掌握,还应善于纵向联系同类知识;对"文学和艺术"应分时期掌握代表性诗人和代表作,对艺术应分雕塑、绘画、书法、乐舞四大类掌握。
【知识梳理】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3.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例比较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与社会实践的异同,指出他们留给人们的
历史教训。(1991年三南地区高考试题)
★相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进一步深化并完全确立。
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以华制华";
②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朝廷;
③中国人民的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人民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向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
原因:①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②侵华政策改变。③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
★★资产阶级运动由改良到革命。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下层力量增强;
②由于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先进知识分子倾向革命;
③改良道路的失败使许多人放弃对清王朝的幻想;
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使人民更加认识了它的顽固与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