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倩茹
40年光阴似箭,40年沧海桑田,40年万象更新。西藏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重点从教育优先、脱贫攻坚、就业等方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丰富百姓日常生活,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改革开放40年,是西藏人民生活大改善、社会事业不断实现新进步的40年。1978年—2017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5元增加到103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5元增加到30671元。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电视、手机、电脑、轿车等大宗消费品走进寻常普通百姓家庭,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部动态消零。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步伐加快,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每年将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重点向农牧民、基层、弱势群体倾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西藏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学生“愿上学”“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为农牧民和困难家庭子女圆了上学梦。
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增加财政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不断推进当地办学、异地办学、区内办学和区外办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因地制宜优化教育资源。不断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协调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招生比例。不断实施学前“双语”教育工程,推进城乡幼儿园建设。不断巩固“两基”成果,加强“控辍保学”工作,降低文盲率。同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四有工程”、高寒高海拔地区学校供暖工程、风雨操场建设工程等,让更多孩子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
大力培育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改善了过去落后偏远地区学校少、教师数量少的现象。增加西藏教师队伍的培训、学习力度,提高了师资质量;提高基层教师收入和待遇,幸福高原阔步走来,减少了基层优秀教师流失。
目前,西藏已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15年免费教育体系。农牧民子女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还可以免费上大学。今年上半年,全区教育“三包”标准年生均达到3720元。
如今的雪域高原,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政策,实现了“双语”教育全学段覆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生源同等待遇,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农牧民子女高考录取率达76%……随着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西藏教育的管理、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环境显著改善,西藏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脱贫攻坚稳步推进
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慈觉林村村民祖祖辈辈在石头山脚下刨地种土豆、青稞。5年前,拉萨市开始在慈觉林村建设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一炮走红,长盛不衰,彻底改变了慈觉林村村民的生活。
“咱们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我想把房子重新改造一下,一楼改成商铺,二楼装修成家庭旅馆。”村民索朗高兴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彻底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从50多年前的民主改革和自治区成立时起,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消除贫困作为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