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以考试分数给学生和教师排名,可能是个美丽的谎言!
伴随着期末考试和阅卷的结束,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也就画上了句号。目前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不得以考试分数给学生和教师排名。可是看看我们目前的教育,学生的考试分数就是评价教师和学生唯一的衡量标准。
下面看看几个镜头就知道教育是如何越来越畸形了:
镜头一:有多少孩子在考场上是备受煎熬
每次期中或期末考试都要给孩子们安排考场,考场的安排是根据上一次的测试成绩来进行考场的划分,这样一来成绩较差的孩子自然就会聚到最后几个考场。每次监场过程中都会看到这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在一起,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孩子已经被学校教育抛弃了,为此这些孩子在考场上要么躁动不安要么趴着睡觉,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教育吗?这些孩子就该被歧视和抛弃吗?
记得在首届山东省“创新教育节”上,张志勇副厅长曾经谈到: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常常沉醉于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升学率之中。对此,我常常陷入一种痛苦之中,一种纠结之中。我担心什么?我担心当我们的教育陷入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为追求升学率而办的时候,在这个“率”的背后,你忽视了多少学生,你丢掉了多少学生?我们希望教育成就每个孩子,绝对不是要求每个孩子在升学率上比高低,而是要在自身发展上比成效。
的确,当我们的教育眼里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优秀生之外,班级中几乎90%以上的孩子就被淘汰了,这就是典型的教育的达尔文主义。就像张厅长所说:教育不是自然选择,教育更不是弱肉强食的生物竞争。教育是对每个孩子的尊重,是对每个孩子的生命关照,原创不得以考试分数给学生和教师排名,可能是个美丽的谎言!,是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成就每个孩子,这是学校教育必须履行的神圣使命!
镜头二:“优秀”学生的还有感恩之心吗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时总在感慨: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为何自己一旦不再教“他们”了,这些学生就不再理会你了,变得如同陌生人一样了。相反,在老师眼里曾经的“调皮蛋”却始终把老师记挂在心间。
其实所谓的“优秀”学生,无非就是学习成绩比别人“优秀”一些,也就是说“智商”比别人略高一些,可是他们的“情商”呢?对他人是否有感恩之心,是否有与分享快乐的习惯等等。
昨天看到一些孩子的表现,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伴随着期末试卷的发放,更多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其实并非是自己的考试成绩如何优秀,只是因为马上就要放假了,孩子们不用每天为作业和考试而奔波拼命了。相反,又很少一部分学生一直在考试分数耿耿于怀,当然这部分学生是极少数的“优秀”学生,从第一份试卷发到手的时候,就开始为分数而快乐或伤悲,完全忘记了身边还有那么多美丽的风景。
经过初三一学期的学生生活,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年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内心已经有了对往昔的留恋。这不,很多孩子们开始在一起拍照留念,希望留住这美好的回忆。令人遗憾的是,班级中有两位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却脱离了整个班级,当其他孩子在一起说说笑笑,回忆曾经的种种快乐。这几个孩子却一直在计算这自己的分数,同时也在计算着别人的分数,如果得知有些学科没有考过其他同学时,一脸沮丧涌上面颊,而当得知有的学科成绩必别人优秀时,立刻喜出望外,独享这份快乐。
面对不同孩子的不同快乐,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难道只有考试成绩优异才是孩子唯一快乐的源泉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发展。可是我们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唯一评价制度,已经夺走了很多孩子的快乐,这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