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看故事书,看影视剧,都知道阎罗王是怎样一个存在,他是主管地府的王,是能掌管人生死的神仙,除了阎罗王,还有龙王,海里的王,能够给人带来雨水,让庄稼户能够有个好收成。那么,中国民间信仰阎罗王去哪看?龙王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阎罗王
阎罗王,又称阎魔王,简称阎王,原是印度神话中的阴间主宰。
初为佛教所信之地狱王。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改造成为中国民间所信仰的主持冥府正义的阎王。
阎罗之由来,佛教上有二说:
(1)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双王。佛教说从前有兄妹二人为地狱主,兄管男界,妹管女界,故称双王。
(2)古印度毗沙国王。据佛经《法苑珠林》载:“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常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饮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后人以为人死当堕入地狱,故认为臣佐十八,即主阴司十八层地狱。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载:“梵音阎魔,又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族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
唐宋以后,民间信仰更加普遍,阎罗王日益演变成为主持阴司正义的地狱主。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载:“世传云:人之正直,死为冥官。”民同有把韩擒虎(隋代)、寇准、范仲淹、包拯(均为北宋人)等清官作为冥司地狱主的说法。如宋代人常以“阎罗包老”比喻刚正耿直的官员。《宋史·包拯传》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清人翟濒《通俗编》说:今童妇辈凡言平反冤狱,辄称包龙图。且言其死作阎罗王,因此阎罗包老并言之。阎罗王之部众叫“阿旁”,为地狱之卒,多为牛头马面。自晋代以后多有此说,如东晋县无谶译《五苦章句经》,称阿旁为牛头、人手、牛蹄、持铁叉,力大能排山,又称牛头阿旁或牛阿房。清人《通俗编》中引《冥祥记》载,宋代何淡之得病,见一鬼,形甚长壮,牛头人身,手执铁叉。沙门慧义曰:“此牛实阿旁也。”
龙王
龙本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神,《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广雅》说,有鳞蛟龙,有翼应龙,有角称虬龙,无角称螭龙。龙又能化身为天子和伟人,故又成为帝王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佛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雨”,唐宋以后,帝王便封龙神为王,对其信仰日益普及。唐宋以后,道教开始了龙王信仰,对龙王的称呼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凡有水之处,都有龙王,其职责是管水旱丰歉。
《妙法莲华经》载有八个龙王: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
《华严经》载有十龙王:一、毗楼博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降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
《封神演义》记载:龙王名敖光,龙王子名敖丙。商纣王时,总兵李靖子名哪吒,与小龙王敖丙斗,将丙打死,抽出龙筋,作为腰带。龙王敖光闻之大怒曰:“吾儿乃兴云步雨、滋生万物之正神,何得被杀?”即来与哪吒斗,哪吒又将敖光打倒,抓去其鳞,鲜血淋漓,令龙王化一小青蛇,置于袖,携之而归。
《西游记》有孙悟空大闹东海,东海龙王赦广被迫献出天河定底神针即如意金箍棒等故事。《东游记》中还记述八仙过海与龙王大战,火烧东海的故事。
《文献通考·郊社》记载,唐玄宗开元三年,诏祠龙池。又诏置坛及祠堂,每仲春将祭。十八年,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而见也。龙者,四灭之畜(麟、凤、龟、龙)……以龙致雨也。
北宋汴京有五龙祠。徽宗大观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
唐宋以后还出现了四海龙王。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东海龙王为沧宁德王敖广,南海龙王为赤安洪圣济王敖润,西海龙王为素清润王敖钦,北海龙王为浣旬泽王敖顺。
古人还传龙有九子,明人杨慎《升庵外集》卷95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名题质,形似龟,好负重,即今石碑下龟趺;二名螭吻,形似兽,性好望,即今屋上兽头;三名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即今钟上纽;四名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名饕餮,好饮食,故立鼎盖;六名虮蝮,性好水,故立桥柱;七名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镶;八名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名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民间信仰阎罗王,龙王的由来”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