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留学人的圆梦征程:留学热延伸到二三线城市
原标题:两代留学人的圆梦征程:留学热延伸到二三线城市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电题:两代留学人的圆梦征程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20岁的河南安阳小伙武熙皓,目前已在法国留学近4个月,他自称“适应得挺好!”,甚至还交到了几个利比亚的和越南的朋友。
“每个学生都很平等,每个老师也都很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和权利。”这是他对法国学校最深的感受。
2012年,武熙皓在中国的高考中只得到330多分,即使作为体育特长生,在河南这个每年有近80万高考人口的中部省份,他的分数也无法进入中国稍好的高校。选择差点的学校,钱没少花,最后出来就业还成问题。在中国每年近700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的背景下,武熙皓的父母对在中国读非知名大学的意义有所怀疑。
当时,武熙皓的中学校长就推荐他去国外读大学。以往,只有大城市里学习成绩特别好、能获得奖学金或富裕家庭的孩子才会做的“留学梦”,目前正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小康家庭中蔓延。
武熙皓放弃了复读,在留学中介的帮助下选择了法国拉罗谢尔高等商学院,大学、研究生一起申请下来,学制6年。他用一年时间专门学习法语,然后去使馆申请签证,顺利得到了去法国的机会。武熙皓的父母是生意人,希望他学的专业能对将来继承家里的生意有帮助。
即使家庭条件殷实,武熙皓在准备出国时也深感带给父母沉重的负担。交给中介1.8万元人民币、学校每年5万元人民币,每个月还需700欧元的生活费,粗粗一算,6年下来,需70多万元人民币。
为省钱,武熙皓选择从家乡去香港,再从香港转道巴黎,虽然路程辗转要20个小时,但机票相对便宜一些。这对还处于青春叛逆期、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武熙皓来说是根本不会考虑的事。父母觉得,仅从让孩子逐渐成熟、懂事来说,“出国留学”这一步也算走对了。
武熙皓只是中国众多出国留学生中最普通的一个。教育部下属的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市场总监刘法群告诉中新社记者,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其中自费留学人数为38.28万,占95.8%。自费留学越来越多,与中国民众逐渐富裕有关,更与中国人的重教传统有关。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使得有条件的一部分家长愿意尽一切所能让孩子出国学习。
但这在30年前绝对不可想象。26年前就实现“留学梦”的叶小纲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觉自己是幸运儿。作为1978年恢复高考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叶小纲毕业后在中央音乐学院留校任教,并在国内外开始获奖。1987年,32岁的叶小纲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那时中国一年留学总人数不过数千人。
7年后,叶小纲选择回国。过去20年间,叶小纲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好时机,对“海归”人才的求贤若渴,让这批留学精英们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如今58岁的他已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身兼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诸多职务,成为业界翘楚。
“留学对于我们‘文革’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很重要,因为我们缺了太多,所以留学不光是专业积累,更是人生积累,成了宝贵财富。”叶小纲告诉中新社记者,许多留学回国的人现在几乎都是社会中坚,这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他相信现在的留学生中将有很多人会选择回国发展,因为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国家。
如今,中国留学生的足迹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出国留学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留学生年纪也越来越小,从过去的出国读研到现在出国读大学、读中学、甚至读小学。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留学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交通安全、违反当地的法律法规、上当受骗和一些心理问题、学习不努力等时常见诸报端,出国前,留学中介的过度承诺、虚假宣传、“野鸡”大学等也困扰着新时期的留学生们。
今日的武熙皓们回国显然和叶小纲们当年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从“海归”到“海待”,也是真实的写照。现在一年40万出国留学大军,相当于30年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海归”与国内高校的学生在就业上已不具有明显优势。
武熙皓本人则对此看得很平淡:“趁着年轻的时候出去闯一闯,看一看,挺好。如果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能发现自己的潜力不更好吗?”
刘法群说,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出国留学人数还会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会放缓,留学生低龄化趋势会进一步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国际合作项目出国留学。无论哪种方式,“留学梦”都是中国“教育梦圆”的一个有益补充。(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