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慈禧 龙凤呈祥的民间传说
相传唐朝初年,精通星相学的袁天纲从京师长安南下入蜀,于端阳节这天到达利州城,即今天的广元市。当时,嘉陵江里正在举行龙舟竞赛,利州都督武士约一家也坐在官船上观看。突然,从江水深处窜出一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众人和武都督夫妻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惟有袁天纲爽声大笑,说:"这叫龙凤呈祥,此地必出贵人。"第二年正月间,武都督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就是后来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武都督还请袁天纲看过相。当时武则天身穿男孩的服装,由奶妈抱着。袁天纲端详一会儿后,惊叹道:"日角龙颜,龙睛凤项,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当得知是个女孩时,仍断言:"是女,亦当主天下。"
这样的传说,难脱附会编造之嫌。但神话思维和造神活动,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传说一般都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比如,利州人就根据"龙凤呈祥出贵人"的传说,将当年的西山、东山改称乌龙山和凤凰山。还在乌龙山修了皇泽寺,在凤凰山建了凤凰楼,--两座建筑物已成为广元城的标志。
晚清时期,名义上有皇帝,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皇帝是"龙",后妃为"凤",龙为主,凤为从。这是"传统文化",慈禧心中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皇帝慈禧 龙凤呈祥的民间传说,折衷的办法是龙凤并举。于是,清朝的皇家宫苑里就有了一些被称作"龙凤呈祥"的景致。
颐和园仁寿殿前露台上就陈列着铜龙和铜凤,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龙凤喷出的袅袅香烟中,接受群臣的朝拜,进行她的"垂帘听政"的。
殿前还有三棵大松树,传说某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三棵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还传旨在全园各大殿都装上电灯。--这差不多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记录。
颐和园昆明湖中,南湖岛最大,俗称龙王庙,位于湖的东南部,岛上有龙王庙一座。这座圆形小岛叫凤凰墩,原来的名字叫游龙阁,是为龙王准备的行宫。相传,慈禧有次游湖,问及此岛的名字及来历,太监如实禀告,慈禧很不高兴。--专权的西太后,当然不喜欢处处是"龙"。李莲英见状,就出主意改名,于是,"游龙阁"就变成了"凤凰墩"。
这个凤凰墩与龙王庙相对称,构成了颐和园中的另一处"龙凤呈祥"。
在龙凤对比中,突出凤,可以说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园看戏时的座位,就不称"龙位"或"龙椅",而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据说,她起初常让光绪皇帝陪她看戏,却不给这位"儿皇帝"座位。可怜的光绪只能站在她身后。后来,名丑刘赶三心中不平,在演出时有意加了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瞧,我是个假皇帝,还有座可坐,可那位真皇帝,却连个座也没有。"也许是慈禧看戏时心情还算好吧,她没有怪罪刘赶三,倒让人给皇帝搬了把椅子。
清东陵的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艺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为之逊色。尤其是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别出心裁。这块石雕宽一米六,长三米多,图案为"凤引龙":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同样寓意的图案还出现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上。而在月台的抱喜石上,干脆就"凤在上,龙在下"了。这些团凤,耸冠瞠目,翅翼微张,显得志得意满,简直是不可一世的骄凤!而身居下位的行龙,小头细身,唯骄凤的神采是瞻,实在是一副可怜相!
慈禧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做法,在漫长的龙凤文化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都是龙为主凤为从,龙第一位,凤第二位;同时出现的时候,多是龙高凤低,龙大凤小,龙多凤少,显明地反映着中国男权社会的现实。
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冠,是用很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上饰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堪称"龙冠"。而皇后戴的"凤冠"有三顶,一顶是"三龙三凤冠",一顶是"九龙九凤冠",一顶是"六龙三凤冠"。上面的装饰的金龙,均在翠凤之上。
据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武都督还请袁天纲看过相。当时武则天身穿男孩的服装,由奶妈抱着。袁天纲端详一会儿后,惊叹道:"日角龙颜,龙睛凤项,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当得知是个女孩时,仍断言:"是女,亦当主天下。"
这样的传说,难脱附会编造之嫌。但神话思维和造神活动,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传说一般都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比如,利州人就根据"龙凤呈祥出贵人"的传说,将当年的西山、东山改称乌龙山和凤凰山。还在乌龙山修了皇泽寺,在凤凰山建了凤凰楼,--两座建筑物已成为广元城的标志。
晚清时期,名义上有皇帝,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皇帝是"龙",后妃为"凤",龙为主,凤为从。这是"传统文化",慈禧心中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皇帝慈禧 龙凤呈祥的民间传说,折衷的办法是龙凤并举。于是,清朝的皇家宫苑里就有了一些被称作"龙凤呈祥"的景致。
颐和园仁寿殿前露台上就陈列着铜龙和铜凤,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龙凤喷出的袅袅香烟中,接受群臣的朝拜,进行她的"垂帘听政"的。
殿前还有三棵大松树,传说某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三棵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还传旨在全园各大殿都装上电灯。--这差不多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记录。
颐和园昆明湖中,南湖岛最大,俗称龙王庙,位于湖的东南部,岛上有龙王庙一座。这座圆形小岛叫凤凰墩,原来的名字叫游龙阁,是为龙王准备的行宫。相传,慈禧有次游湖,问及此岛的名字及来历,太监如实禀告,慈禧很不高兴。--专权的西太后,当然不喜欢处处是"龙"。李莲英见状,就出主意改名,于是,"游龙阁"就变成了"凤凰墩"。
这个凤凰墩与龙王庙相对称,构成了颐和园中的另一处"龙凤呈祥"。
在龙凤对比中,突出凤,可以说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园看戏时的座位,就不称"龙位"或"龙椅",而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据说,她起初常让光绪皇帝陪她看戏,却不给这位"儿皇帝"座位。可怜的光绪只能站在她身后。后来,名丑刘赶三心中不平,在演出时有意加了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瞧,我是个假皇帝,还有座可坐,可那位真皇帝,却连个座也没有。"也许是慈禧看戏时心情还算好吧,她没有怪罪刘赶三,倒让人给皇帝搬了把椅子。
清东陵的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艺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为之逊色。尤其是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别出心裁。这块石雕宽一米六,长三米多,图案为"凤引龙":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同样寓意的图案还出现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上。而在月台的抱喜石上,干脆就"凤在上,龙在下"了。这些团凤,耸冠瞠目,翅翼微张,显得志得意满,简直是不可一世的骄凤!而身居下位的行龙,小头细身,唯骄凤的神采是瞻,实在是一副可怜相!
慈禧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做法,在漫长的龙凤文化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都是龙为主凤为从,龙第一位,凤第二位;同时出现的时候,多是龙高凤低,龙大凤小,龙多凤少,显明地反映着中国男权社会的现实。
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冠,是用很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上饰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堪称"龙冠"。而皇后戴的"凤冠"有三顶,一顶是"三龙三凤冠",一顶是"九龙九凤冠",一顶是"六龙三凤冠"。上面的装饰的金龙,均在翠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