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根
进入腊月,各色年货就铺天盖地摆满了商店超市,琳琅满目,流彩溢香,但最能勾起我甜蜜回忆的年货,还是孩提时母亲亲手做的兰花根。一根根,如街上妹子的兰花手指般漂亮;亮灿灿,像黄金铺柜台里的小金条般炫眼。
那年月,国家正处于物资供应短缺时期。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些年货,兰花根,如套花、瓜片、烫皮、炸豆粑,乡下还有熬谷泡糖、做糍粑、炒薯皮等等。而我母亲,则以做兰花根见长。永兴县城几里长街,在我们家住的那一段,几乎每户人家都品尝过母亲做的兰花根,个个都翘大拇指头。
做兰花根蛮费神,最辛苦的是抖米和揉粉。当然,有些人家也有用面粉做,就省事多了。但母亲不屑于,嫌面粉做出的兰花根死硬,不地道。那时没有碾粉机,只能提前几天就把米泡发晾干,然后放进石碓用人工抖。木制抖锤尽管不重,但长时间舞动起来还是颇费力。每每看到母亲抖米,要不了多久就须甩脱外面的棉衣,穿件衬衫或加件背心,头顶冒着热气,时不时要揩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子。有时我充点能干,提起抖锤舞几下,歪歪斜斜将锤头撞到石碓上,震得虎口发麻,才知抖米并不好玩。将米抖成粉子后,要用细口筛箩过一遍,粗粉还须再加工。然后是揉粉。抖米是臂力活,揉粉也是臂力活,可以想象,做点年货得费母亲多大的精气神呀!当然,母亲在做兰花根时,也会邀几个意气相契、我叫"大大"的妇人们来相助。三个女人一台戏,拉长扯短嘻哩哈啦做起事来便觉得省了不少力,时间也在相互戏谑笑骂中不知不觉溜走了。
抖碎的米粉里要掺进红糖、芝麻,我母亲喜欢再加上点茴香粉。那时候,食糖是紧俏货,白糖一般人难得买到,古巴糖也得凭票限买。做年货需要用糖多一些,只能去买质量最次、需排长队免票抢购的红粉糖。把这些附加物均匀地撒在米粉上,便和水使劲揉起来。待揉到十分有筋道时,就成为了一砣白里透红、布满雀斑(黑芝麻点)、很有点俏色小佳人团团脸的粉团,下一道工序便是切粉了。这是我母亲执掌做兰花根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一般是不让人插手的。其实并无玄机,讲究的只是刀工和耐心。母亲事先把切刀磨得锃光锋利,把粉团整成长方形,压成寸许高,再切成一块块一厘米厚的长饼状,在长饼上抹些面粉,将三四块整齐地叠在一起,便开刀了。母亲做事很有点工匠精神,看她切粉时一脸专注,神不旁骛,一只手把住长饼,一只手握紧切刀,一口气连续十几刀,刀刀切口均是一样厚薄,难差分毫。摊进簸箕里,就像一排排小石柱。
煎兰花根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架起油锅,倒进平时舍不得吃的(当时是粮店每人每月定量供应可怜的四两)茶油,灶膛里把柴火烧得不旺不微正适宜。母亲腰上扎起围裙,准备好盛器和捞勺。待锅里的油热后滚上几滚,便将"小石柱们"从锅边小心地倒进去,不一会响起了"滋滋滋"的油炸声,香味便也像林间的云雾顿时弥漫了灶屋。几分钟后,"小石柱们"从锅底浮上油面,华丽转身变为一根根圆鼓鼓油晶晶令人垂涎的"小金条"。看到我们几个细把戏眼热嘴馋流口水,母亲捞起一勺出锅的兰花根滤尽油稍冷却后,分发给我们每人几根尝新。
春节喜庆的年味就从我们的口角边氤氲开了。
那年月,国家正处于物资供应短缺时期。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些年货,兰花根,如套花、瓜片、烫皮、炸豆粑,乡下还有熬谷泡糖、做糍粑、炒薯皮等等。而我母亲,则以做兰花根见长。永兴县城几里长街,在我们家住的那一段,几乎每户人家都品尝过母亲做的兰花根,个个都翘大拇指头。
做兰花根蛮费神,最辛苦的是抖米和揉粉。当然,有些人家也有用面粉做,就省事多了。但母亲不屑于,嫌面粉做出的兰花根死硬,不地道。那时没有碾粉机,只能提前几天就把米泡发晾干,然后放进石碓用人工抖。木制抖锤尽管不重,但长时间舞动起来还是颇费力。每每看到母亲抖米,要不了多久就须甩脱外面的棉衣,穿件衬衫或加件背心,头顶冒着热气,时不时要揩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子。有时我充点能干,提起抖锤舞几下,歪歪斜斜将锤头撞到石碓上,震得虎口发麻,才知抖米并不好玩。将米抖成粉子后,要用细口筛箩过一遍,粗粉还须再加工。然后是揉粉。抖米是臂力活,揉粉也是臂力活,可以想象,做点年货得费母亲多大的精气神呀!当然,母亲在做兰花根时,也会邀几个意气相契、我叫"大大"的妇人们来相助。三个女人一台戏,拉长扯短嘻哩哈啦做起事来便觉得省了不少力,时间也在相互戏谑笑骂中不知不觉溜走了。
抖碎的米粉里要掺进红糖、芝麻,我母亲喜欢再加上点茴香粉。那时候,食糖是紧俏货,白糖一般人难得买到,古巴糖也得凭票限买。做年货需要用糖多一些,只能去买质量最次、需排长队免票抢购的红粉糖。把这些附加物均匀地撒在米粉上,便和水使劲揉起来。待揉到十分有筋道时,就成为了一砣白里透红、布满雀斑(黑芝麻点)、很有点俏色小佳人团团脸的粉团,下一道工序便是切粉了。这是我母亲执掌做兰花根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一般是不让人插手的。其实并无玄机,讲究的只是刀工和耐心。母亲事先把切刀磨得锃光锋利,把粉团整成长方形,压成寸许高,再切成一块块一厘米厚的长饼状,在长饼上抹些面粉,将三四块整齐地叠在一起,便开刀了。母亲做事很有点工匠精神,看她切粉时一脸专注,神不旁骛,一只手把住长饼,一只手握紧切刀,一口气连续十几刀,刀刀切口均是一样厚薄,难差分毫。摊进簸箕里,就像一排排小石柱。
煎兰花根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架起油锅,倒进平时舍不得吃的(当时是粮店每人每月定量供应可怜的四两)茶油,灶膛里把柴火烧得不旺不微正适宜。母亲腰上扎起围裙,准备好盛器和捞勺。待锅里的油热后滚上几滚,便将"小石柱们"从锅边小心地倒进去,不一会响起了"滋滋滋"的油炸声,香味便也像林间的云雾顿时弥漫了灶屋。几分钟后,"小石柱们"从锅底浮上油面,华丽转身变为一根根圆鼓鼓油晶晶令人垂涎的"小金条"。看到我们几个细把戏眼热嘴馋流口水,母亲捞起一勺出锅的兰花根滤尽油稍冷却后,分发给我们每人几根尝新。
春节喜庆的年味就从我们的口角边氤氲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