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187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故事里的人生》187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叫袁黄的人,字庆远,号学海,后改为了凡。这位袁黄先生,聪颖敏悟,博学多才,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中进士,是明朝的思想家和当时浙江嘉兴一带三大文化名人之一,对儒学、道学、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等均有研究,著述颇丰。
他童年丧父,母亲劝他学医,说从医既可以挣钱养家又可以治病救人,如果医术精湛,成为名医,还能够名声远播,传之后世。母亲告诉他,这是他父亲的遗愿。
但有一天,他在一个寺院里碰到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飘然有仙风道骨。老人姓孔,自称得了宋代邵康节真传,能掐会算。老人为他算命,说他不是医道上人,不应放弃追求功名,老人告诉他,他做童生时,县考为第十四名,府(当时一个府管七、八个县)考为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相当于现在的省考)为第九名,并告诉他哪一年能当上廪生(明清时代因成绩优异由国家补助学费的学生),哪一年能当上贡生(明清时代因成绩优异被派到国子监即国家办的学府学习并免学费、有俸禄的学生),出贡后会当一个县令,县令在位三年半,五十三岁时的八月十四日寿终正寝,命里注定不能登科第,注定无子嗣。
母亲接受了孔先生建议,让他继续读书,追求功名。在此后读书求学过程中,他每次考试的名次和孔先生推算的完全相符,就连领得的补助也丝毫不差。到了而立之年,他做了贡生,此时,他完全相信了孔先生的话,认定一个人的人生机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定命,都有时节因缘,不能强求。于是他不思进取,不再努力,变得无欲无求,贡生的第一年,他在京师,很多时候,他只是静静地坐着,不说话,不读书,也不想事。第二年,按定制他到南京国子监深造。一到南京,他便到栖霞寺拜访了当时的高僧云谷禅师。
两人简短交流后,他与禅师相向而坐,三天三夜,他不闭眼、不睡觉、不想事,只是静静地坐着。云谷禅师不解,问道:“大凡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因有妄念在心中缠来绕去;而你静坐三天,我不曾见你起妄念,是何缘故?”
他告诉禅师:“我的命早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想有什么心愿,做什么努力,也是白想、白费力;所以不如不想、不做,因此心无妄念。”
禅师听后笑道:“我原以为你是个颇有志向的豪杰之士,那里知道,你只不过是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他不明其义,拜问其详。禅师道:“人是不可能达到无心境界的,所以难免被定数所束缚。人是有定数的,但这定数只对那些循着定数而行的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有作用。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数也是拘不了他。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吗?”
“那么,定数是可以改变的吗?”他问。
“当然”,禅师道,“诗书里说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就是告诉我们,命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幸福也是我们自己求得的,这是很正确的教导。我们佛教的经典里也说,求功名就得功名,求富贵就得富贵,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长寿就得长寿。要知道,我说的都不是妄语,妄语是释迦佛的大戒,诸佛和菩萨是不会拿虚妄的假话来欺骗人的。”
他还是有些不信,他对禅师说,在他读到孟子“求则得之”这句话时,并不认为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贵怎么能求得来呢?
禅师告诉他,孟子说的没错,只是他的理解有误。从佛教角度说,一切福田都离不开自己的心,从心出发,努力涵养德性,也会在实际生活中取得功效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
接着,禅师问他:“你是怎样理解那孔先生为你算定的命里注定不能登科第和注定无子嗣呢?”
他静静地思考了好一会,答道:“我认定孔先生算得很准,这都是我不应得到的,这是因为,首先,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功累德以培植增福。我耐不住厌烦,不能容纳别人,有时还喜欢显示自己的才智,盛气凌人;我做事率意而行,说话也不深思熟虑。这样的作风都是薄福之相,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其次,污秽的地土里,容易滋长生物;而清澈的泉水里,往往没有鱼儿。而我却有好洁之癖,这是不应有子嗣之一。和气能生长万物,可我却很容易发怒,这是我不应有子嗣之二。温和仁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繁育的种因,我过于爱惜自己,不能舍己以救人,这是我不应有子嗣之三。多言耗气,而我喜欢发议论,信口开河,这是我不应有子嗣之四。酒大伤身、伤神,而我喜欢喝酒,这是我不应有子嗣之五。我生活无规律,经常通宵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这是我不应有子嗣之六。其他的过错恶习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你说,我怎么能配得上登科第、有子嗣呢?”
听了他的自我检讨,禅师正色对他说:“现在你既然知道自己过去的缺点,就应该把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嗣的毛病,尽都改掉。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涵养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就是义理再生的根本啊。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科第,不生子嗣,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这是天作之孽,是可以违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尽力去做好事,积德行善,就是为自己造福,哪里会得不到享受呢?《易经》为君子考虑,教人趋吉避凶,如果说天命有定律,平安吉祥如何可以谋求?凶险灾难如何可以避开?《易经》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相信这些道理吗?”
禅师的一番开导,醍醐灌顶,让他茅塞顿开。他发誓从此发奋,努力追求功名和积极行善积德。为了坚定信念,他将自己的别号“学海”改为“了凡”,意思是从此了却庸庸碌碌的凡夫俗气。
临别,禅师送了他一本《功过格》,让他将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恶增减记数,以增强自律。
自此以后,了凡先生象换了一个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力行善事,积功积德。在以后的人生之旅中,他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他中了举人,考上了进士,当了县令,后来又到朝廷做了主管全国军事的高官(兵部职方司主事),同时著书立说,有著述22部,198卷,其内容涉及经史、政治、军事、教育、农业、水利、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儿孙满堂,活到七十四岁。据他的后世子孙说,在他做兵部职方司主事时,还替皇帝代理了十九天朝政,那是因为皇帝犯了错误,给自己下了“罪己诏”,关了自己十九天禁闭,下旨让他代理朝政。
了凡先生最有名的著述是《了凡四训》,该书写于1602年,是他为教导自己的儿子而撰写的,故初名为《训子文》,后人为启迪世人,结合书中内容,将书名改为《命自我立》,后又依据其章节改为《了凡四训》。在书中,他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他告诉自己的子孙,知命安命的消极是无益的,而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了凡四训》篇幅不长,仅11600余字,全书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了人的命运非由天定、人完全可以改造自己命运的道理。通篇兼容儒释道三家思想,内涵丰富,寓理深刻,平实而不浮华,客观而不迷信,数百年历久不衰,至今仍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作者感言:了凡先生的前三十年,听信了术士孔先生的话,做了命运的奴才,他听凭命运摆布,不思进取,心中无希望,读书无动力,了然一种混吃等死的生存状态;经云谷禅师开导后,他幡然醒悟,做了命运的主人,开始与命运抗争。他刻苦攻读,努力追求功名,不仅登了科第,还做了高官;他立德修身,做官敬业清廉,为百姓和国家做了大量好事,据史书记载,他做宝坻知县时,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他行善积德,不仅自身做了许许多多善事,还是当时江南善举活动的倡导者,他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教化民众;他不仅儿孙满堂,家族兴旺,而且还是那个时代的高寿老人。古代生存条件和医疗条件都很差,人的寿命相对较短,故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了凡先生活了七十四岁,属于高寿。他的中举、登科第、做高官、有子嗣和高寿,都远远超越了那位孔术士给他掐算的命运定数。
我们说了凡先生的故事,是想借此说两点想法:
想法一:不要去问卜算命,江湖术士的话不可信。原因有二:
原因一:江湖术士运用术数预测出来的东西,缺乏科学依据,不具有必然性。所谓术数,就是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数理以及各种物象,来推测人、事件、社会等变化发展趋向的一种方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算未来吉凶祸福的各种方术的总称。中国术数历史悠久,门类繁多,内容庞杂,手段方法纷呈,虽不敢武断认定是伪科学,是骗术,是迷信,但其预测结果具有很大或然性,严重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准确率很低,这是无可争议的。古往今来,无数笃信者深受其害,也是不争的事实。了凡先生的前半生,就是受了术数的毒害,变得颓废心死。
原因二:术数推测的结果,无论好坏吉凶,都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凡是前去抽签、看相、算卦的问卜者,不管出于何种动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取向,即都想提前知道自己的未来或自己要做的某事结果如何。如果算出了好结果,自然会很高兴,但由此也会产生“这是命里注定会得到的”想法,这种想法很容易让人放弃努力或失去规避某种风险的警惕,因为在确证未来结果不管努力还是不努力、不管有风险还是没有风险都一定会实现的前提下,人往往选择不努力的轻松自在和持不担心有风险的放松心态,《故事里的人生》(187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种选择往往导致预测结果的不能实现。如果算出了不好结果,一则会造成心理压力,或忧虑,或心神不定,或烦躁,或恐惧,不利于身心健康;二则会丧失信心,放弃努力,颓废萎靡,预测的结果因此往往如期而至。当今社会,也不乏出于好奇或玩玩心态去问卜算命的人,可就是这些人,其中也不乏受害者,不少人因预测结果不好,不仅造成了心理负担,还循着术士的指导,破财免灾,花钱买了个“闹心”,肥了的是术士。所以,还是不沾术数的边为好。
想法二: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命运是可以改造、创造的,人要做命运的主人,不做命运的奴才。
何为“命运”?定义五花八门,古今中外,无论是学问界、宗教界的各家各派,还是社会世俗界各阶层、各色人等,各执其说,莫衷一是。在我看来,所谓命运,就是一个人的生存境遇和他努力改变境遇的过程。它由“命”和“运”两部分构成。
我们先说说“命”,它是人无法选择和抗拒的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客观境遇,是个体先天或后天拥有的资源,如家庭出身、民族国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等,你生在富贵之家还是贫贱之家、是男是女、生在兵燹乱世还是太平治世、生在穷国还是富国、生在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闹市、出生时是健康还是残疾等,都纯属偶然,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也不是冥冥之中所谓的“上帝”事先圈定的,它是你父母精子和卵子偶然结合的果实。再如,人生旅途中的许多际遇,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如你完成了学业后到何处就职、从事何种行业、你单位领导怎样?等等,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是你说了算的事情。我们姑且把这些称作天定的“命”。
下面说说“运”,它是个体后天人生之旅中随时空转换对自身把握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时空转换过程中机遇的把握、人生目标的选择和努力程度等要素。人一旦出生,生活在人世间,就必然与自然、与他人、与群体和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人无可回避的必然性规律。怎样对待和把握你生存的环境和所遭遇的一切,不同的态度和所采取的不同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同样是生在闹市的富贵之家,一个不学无术,吃喝嫖赌,尽情挥霍,不久便穷困潦倒;一个勤俭持家,努力创业,则很快富甲天下。同样生在穷乡僻壤的贫贱之家,一个志向高远,发奋努力,锲而不舍,终有所成就,或尊贵,或富有,或成名,或成家;一个不思改变,怨天尤人,浑浑噩噩,颓废萎靡,终穷老乡里。同样适逢日本侵略中国,有人爱国抗日,成长为抗日名将,人人爱戴;有人卖国当汉奸,被人唾骂。同样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工作,有人与大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有人则人见人烦,谁都不愿和他交往。所以者何,主观选择和自身努力异也。我们姑且把这些称作人为的“运”。
这就是命运,它是客观带有不确定性的生存境遇与主观积极改造生存境遇的过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凸显人为努力的一种积极命运观,就是先秦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与天争职”,就是唐柳宗元“变祸为福,易曲成直,宁关天命,在我人力”的“人力胜命”,就是明末清初王夫之的“造命”,就是上文云谷禅师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先生三十岁觉醒后深谙此理,毅然奋起,顺势而动,造势而行,终使“运”气飙升,创造了辉煌命运。
人生有命,贵在“运”转。适应世人的心理需要,商人制造了转运珠,说戴上此珠,便会转来好远。转运珠广销天下,质地优劣不同,价格贵贱不等,贵者数千元一枚。其实,真正的转运珠人人都有,那便是:不囿于宿命,拼搏奋进,积善成德。
附“命运”故事两则:
故事一:命运就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一家企业的一位库管员笃信命运,认定“命里八尺,难求一丈”,命运中该有的一定会得到,不该有的努力争取也是徒劳,所以,他天天都在盼望着生活会发生奇迹。然而,几年过去了,在命运的束缚中他不愿争取,从不抗争,他的生活一直平平庸庸,没有光明和辉煌,只有昏暗和贫穷。“难道我的命运就该如此吗?我这辈子就只能做一个拿微薄薪水的库管员吗?”他常常自问,也有些不甘心。有一天,他听说峨眉山有个寺院的禅师很精通命运,便前去请教。
“请问,人真有命运吗?”
“有的。”禅师回答。
“那我的命运怎么样?难道我的命运就是黯淡和贫穷吗?”
禅师让他伸出左手,露出手掌,指给他看:“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这条竖线叫做生命线,这三条线和起来就是你的命运。”接着,禅师让他将左手握起来,并要求握得紧紧的。
然后,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
他迷惑不解,说:“不是在我的手里吗?”
“那命运呢?”禅师又问。
他恍然大悟,原来,禅师告诉他,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里。
禅师见他有些感悟,便进一步指点说:“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五指攥紧就是一种赢得姿态,只要握紧拳头坚持下去,你的命运就会改变。”
走出寺院,相信命运并听凭命运摆布的他一改常态,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辞去了为人看管库房的职务,推着独轮车,开始走街串巷叫卖水果和蔬菜。每天,天不亮他就来到批发市场,抢先买到上等的水果和蔬菜,晚上八九点钟,卖光了才回家。一年下来,他积攒了近三万元钱。用这三万元做本钱,他做起了长途贩运水果的生意。在经商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想起了禅师说的话,握紧自己的拳头向命运挑战,做出了坚持就是一种赢的姿态。十年过去了,他成了成都市有名的商家。
由一个平庸而贫穷的库管员变成了富商,其成功的机理就在于:“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是主动的把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势,是对生存环境的抗争,是改造“命境”而创造出来的“运气”。
故事二: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这是一个著名的希腊神话:古希腊是城邦制国家,一个城邦就是一个国。忒拜国城外出现了一个叫司芬克斯的怪物,她有美女的头,狮子的身体,并长着两个翅膀。她蹲在出入忒拜城必经路口的一块悬崖上,向过路人提出一些隐迷,其中最难的一个是:“有一种生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如果过路人不能说出正确的谜底,她就将他吃掉;如果说出正确的谜底,她将自杀。司芬克斯成了忒拜城的大患。忒拜国王因此出走,并承诺:谁要是治服了司芬克斯,为忒拜城出此大患,他就可以做忒拜国国王,并娶王后为妻。
从遥远的异国他乡来了一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他猜出了司芬克斯那个最难的迷。他说:“那是人呀,人小的时候,只会爬,所以用四只脚走路;人长大了,直立行走,就用两只脚走路;到了晚年,力所不能支,不得不拄着拐棍儿,只好用三只脚走路。人小时候是早晨,长大了是中午,到老年是晚上。人小时候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司芬克斯惨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来自杀了。于是,俄狄浦斯做了忒拜国的国王,并娶王后为妻。
年轻的俄狄浦斯是一个管理天才,忒拜国在他的治理下人丁兴旺,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他与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妻子恩爱有加,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并生下了二男二女。到了晚年,他忽然获知:他在来忒拜城途中因口角误杀的那位壮年人正是他的生身父亲,即出走的忒拜国国王;他娶的王后即现在的妻子,正是他的生身母亲,他犯下了杀父娶母的乱伦大罪。他痛苦地刺瞎了双眼,到森林里隐居去了。
原来,俄狄浦斯刚生下时,神就启示忒拜国王和他的妻子,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杀父娶母。为了避免厄运,忒拜国王与妻子商议,将刚出生的儿子俄狄浦斯丢弃到异国的荒野里,叫他冻饿而死。那天,正赶上异国的国王出巡,忒拜国王派出的人刚丢下婴儿不久,出巡的国王正走到这里,意外发现了荒野中奄奄一息的俄狄浦斯,于是就将他收养。当俄狄浦斯长大成人的时候,神启示他,说他将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误认为养父母就是生身父母。他望着日渐苍老的父母,痛苦万分,最后决定逃避命运的安排,离家出走。于是便发生了我们前边所讲的一切。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中了神设下的“圈套”。忒拜国王和俄狄浦斯对神的启示都有反应,也都采取了相应的规避措施,但他们的措施都是消极的“逃避”。试想,假若忒拜国王夫妇不相信神的启示,不将俄狄浦斯丢弃到异国荒野,而是好好地将他养大并悉心教育,俄狄浦斯能杀父娶母吗?又假如,俄狄浦斯受了神的启示后,深信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绝不会杀父娶母,安然地留在养父母身边,悲剧还会发生吗?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宿命论”的悲剧,是过分相信命运的悲剧,是不自知、不自信、缺乏自我意识的结果。所以,人要增强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抗争命运,改造命运,命运就会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