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254随遇、随缘、随安、随喜)
《故事里的人生》254
随遇、随缘、随安、随喜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一些花种,让他种在寺院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往外走,不小心被门槛绊了一下,摔倒在地,手里的花种全散落在门前的地上。老和尚在屋里看见了,不动声色地随口说道:“随遇。”
小和尚见花种洒了,连忙转身回到屋里,拿起笤帚,想把花种扫起来。可刚拿起笤帚出门,一股强风从门前吹过,将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老和尚见了,动也没动,又随口说道:“随缘。”
小和尚急了,挽起袖子,决定把整个院子扫一遍,把花种收起来。可刚扫了几下,乌云便席卷而来,立刻下起了倾盆大雨。小和尚赶忙跑回屋里,沮丧地向师傅报告:“师傅,我不小心洒了花种。可您都看见了,我刚想去收拾,天就刮风下雨,花种是收不回来了,您处罚我吧。”老和尚微微一笑,轻声说道:“随安。”然后挥挥手,示意小和尚下去吧。
光阴如梭,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当春草勃生,百花盛开的时候,一天清晨,小和尚一出门,见院子里和寺院周围都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寺院仿佛就坐落在花海丛中。他乐得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地跑进屋里,拉着师傅出来看。老和尚气定神闲,似见不见地轻声说道:“随喜。”
从师傅的话里,小和尚忽然悟到了一种禅意。
作者感言:随遇,就是意外遭遇,是意想不到而又无法事先预防的事情突然发生,此系人生中的偶然,小和尚被门槛绊倒并洒了花种,就是随遇;随缘就是随事态而动,就是遵循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积极应对,《故事里的人生》(254随遇、随缘、随安、随喜),小和尚见花种洒了,赶忙拿起笤帚去扫,就是随缘;随安,就是随时保持安心,特别是无法改变现实时,必须调整心态,以保持稳定情绪,老和尚示意小和尚,既然洒了的花种因下雨无法收回,那就算了,用不着着急上火、也无须沮丧,就是随安;随喜,就是遇到好事、美事、乐事,就及时享受美好,但不可得意忘形,老和尚面对寺院周围盛开的鲜花,心中虽然很高兴,但不像小和尚那样欣喜若狂,而是气定神闲、似见不见,就是随喜。随遇、随缘、随安、随喜,具体诠释了佛教“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随遇、随缘、随安、随喜的核心是“随遇而安”,我们说这则小故事,就是想借此聊聊“随遇而安”这个话题。
说到随遇而安,人们往往理解为得过且过、因循苟且,消极怠惰,不思进取。其实,这是世人对随遇而安的肤浅理解。在佛学教义里,随遇而安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它是识势之态、明势之理、顺势而趋和因势利导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使人不论在顺境或逆境、成功或失败、得意或失意的情况下都能始终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灵平和的一种做法。它告诉人们,凡事不能刻意强求,在现实根本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自己,调整心态和做法,特别是在遭遇逆境、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要痛苦忧伤和悲观气馁,更不要怨天尤人和气急败坏,而要气定神闲地冷静思索,认清和把握形势,因势利导,顺势而动,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容不迫地从不如意中开发出新的生机,如此才能求得心态平衡,努力达至“安”的境界。“安”的境界,就是泰然处之的境界,就是既然遭遇了就冷静面对并顺应事态变化而适时采取行动的态度,就是“既来之,则安之”。它不是不作为,不是消极地任环境和形势摆布,不是麻木地任人宰割,而是识时务的积极面对,是深知不可为而主动不为并另有所为的明智选择。它是一种超脱、从容而博大的淡定情怀。
人生需要“随遇而安”。这是因为,人生在世,必须面对三方面内容:一是开门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事关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事情,一件也不能少,而事事都得用心;二是出门工作三件事:处人、干事、挣钱,这是人生的核心内容,是人一生奔忙之所在,是创造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三是休闲养生三件事:休息睡觉养身心、游玩娱乐补身心、读书锻炼强身心,这是人生最惬意的部分,也是人留恋生命之所在。而上述这三个方面人生内容,并非一切顺畅,特别是前两个方面,充满了无奈。古人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之说,虽然有些夸张,但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生际遇中,有许多事情是个人力量无法左右的,而诡谲多变的生存环境,更常有意想不到的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因此,人必须寻找一种解脱困厄、平衡心态的办法,以抚平生存打拼过程中带来的种种创伤,这个办法就是努力使自己达至“随遇而安”。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往往很难做到随遇而安,这是因为,人有太多的欲望并固执地一点也不肯放弃,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快餐式社会里,许多人都行色匆匆,放不下那份情感,放不下那份钱财,放不下那份权力,放不下那份名誉,更放不下那份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享乐,有时明明知道此物不属于自己仍刻意强求,结果适得其反,随遇而“不安”了。轻者痛苦悲伤,重者萎靡轻生,更有甚者,铤而走险,恣意妄为,贪赃枉法,掉进了深渊。所以,人必须学会放弃,有所求有所不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此才能趋近“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