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30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故事里的人生》30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子路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子路外出办事,途经一条大河,见一人被滚滚激流卷进漩涡,河水已漫过那人头顶,只露出两只手在拼命挣扎。子路奋不顾身地跳进激流中,将那人救起。事后,那人为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兴地接受了。在农耕社会的春秋时期,一头牛可算是价值不菲的一笔馈赠,接受如此贵重的回报,许多人都认为子路做得不对,不能做点好事就接受报答。这事传到了孔子那里,孔子非常高兴,赞扬说:“子路,你做得对呀,从此鲁国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拯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时隔不久,子贡到赵国经商,发现有一个鲁国人在赵国沦为奴隶。当时,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有人发现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里沦为奴隶,可以花钱把他(她)赎回来,其赎金由鲁国国库支付。子贡将这个鲁国人赎了出来,带回了鲁国,但他拒绝接受国家补偿给他的赎金,其理由是:我作为鲁国人,有责任拯救同胞于苦难,君子应当“修礼恭让”“好仁乐施”“上义高节”“宽柔惠和”,这钱我不能要。子贡的慷慨无私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但事情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非常不高兴,批评子贡说:“赐(子贡的名),你做得不对呀!一个贤达圣明的人做事,可以改变一种社会风气,他的言行要有助于引导百姓,并不仅仅在于适合自己。当今鲁国有钱的人很少,贫穷的人很多,你要了赎金,无损你的善行,而你不要赎金,则从今以后,鲁国不再会有人为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事后,许多弟子和世人不解,向孔子深究其理,孔子说:“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作者感言:这是《吕氏春秋•察微》中记载的故事,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这不是我们要关心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孔子对此作出的判定。孔子无愧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伦理学家,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判断是非的睿智和深刻。在常人看来,依据当时的社会伦理,也包括孔子倡导的“仁爱”思想,子路接受很重的酬金,就不那么高尚和仗义,而子贡拒收赎金则显示了“君子”的高风亮节。可孔子见微知著,察近识远,一反常人所见,指出了子路行为的积极意义:“子路受而劝德”。意思是说,子路收了人家的牛,这事宣传出去,人们都知道做好事是有回报的,而且有很高的回报,就都愿意做好事了,这样就会鼓励大家都来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救人危难,有利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子批评子贡“让而止善”,也是很有道理的。据史料记载,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那点补偿金相对于他的万贯家财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其他人来讲,补偿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面对现实生活,大多数人无法像子贡那样“慷慨洒脱”,毕竟“慷慨洒脱”是需要资本的。于是很多人会在子贡的“高大形象”面前选择退却,也就是象孔子断言的那样,鲁国“则不复赎人矣”。为什么会导致孔子所指出的不良后果呢?是子贡的行为拔高了道德标准使然。子贡所确立的道德标杆,是常人所做不到的。我们试做分析:子贡的“高标道德”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行为,超拔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子贡那么多钱,无法不在乎这笔赎金,因为如果白白付出这笔赎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不收回赎金,《故事里的人生》(30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自己承受不了;收回赎金,会被社会道德舆论说成不仗义、不高尚,甚至会被说成自私自利,因为和子贡相比,你什么也没有付出,算不了做什么好事。试想,如果你做了一件为奴隶赎身的大好事,却被世人判定不是什么好事,甚至可能得到“自私自利”的评价,你还会去做吗?趋利避害是人的正常心态,权衡得失,绝大多数人都会视而不见,因为,什么也没有发生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救同胞出火坑的为善之路自然就被堵死了。
至于子贡拒收赎金的动机,只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积极的,出于仁爱,同情同胞,仗义疏财,为国家分忧;二是消极的,出于沽名钓誉,炫耀自己。但不管出于那种动机,就“拒收赎金”本身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善事,这一点不能否认。孔子“赐失之矣”的批评,不是批评事情本身,而是从事情会引发不良后果着眼的。做了好事,反而受了老师的批评,子贡也许有点委屈。由此看来,做好事、做好人也难。不过,子贡以及我们这些平常人不得不折服老夫子批评的有道理,他启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尽可能多地想得宽一些、远一些,要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引发的后果,努力把好事、善事做好。
说到鲁国那条代偿赎金的法律,立意是极好的,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即便你的财力连预付赎金都做不到,也应该去设法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
孔子表扬子路“受牛”和批评子贡“拒金”,是想告诉我们,社会道德的标准要从事态人心的实际出发,不能随意拔高。一个社会,道德标杆一旦提高到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程度,就失去了影响力和感召力,反而不利于良好风气的形成。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道德的目的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好的道德,是在人人都能做到的基础上,指导和鼓励人们去做无损于己但却有利于人、有利于社会的好事、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