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作文 > 作文素材 > 美文欣赏 > 浏览文章

西乡两兄弟朝鲜战场奇遇记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5-07 阅读:

文/张树岗

西乡文工团(后为秦剧团)退休干部、文艺界已故人士张华,原名张太祜,于2010年辞世,想必上了点年纪的人尚或记得。本文所记述的,即是张华(张太祜)与其胞弟张太民之间罕见奇绝的人生际遇。

张华与比他小三岁的弟弟张太民出生于西乡县城关镇一户普通人家,然这两人的人生经历却极其曲折,并不寻常。哥哥张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毕业于西乡简师(简易师范学校)。西乡从这个学校走出、具有影响力的人很多。比如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刘洪、驻德大使李强奋、北京东城区教育局长刘力邦、毛泽东延安时期图书管理员周洁、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陈因,中共汉南地下党负责人彭定一等,以及国民党政要郭哲、军统高级将领李葆初等。

曾在西乡简师就读的张华与其他同学一样,参加学校内部抗日救亡组织“民先队”(抗日救亡民族先锋队),具有艺术素养,从小爱好文艺的他怀着远大理想,满腔激情南下成都,成了当时成都市话剧团的一名演员,整日巡回演出于大后方成都与重庆等地,跻身该地“十大话剧演员”之列,曾在当时轰动一时的话剧《雷雨》中扮演“四少爷”角色。

解放战争打响后,哥哥张华在国统区演艺界灿露圭角,声名远扬,而他的老家却发生了一场不测之变弟弟张太民被西乡县国民党地方政府抓了壮丁,从此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1949年12月,由原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第八纵队(纵队司令为陈赓大将)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一举解放并进驻成都。张华遂在第二年6月加入60军,又成为人民军队军文工团一位优秀的文艺战士。1951年3月,60 军受命赴朝作战,参加援朝第五次战役。张华作为60军军文工团第一分队队长,责无旁贷,在张家口进行短期秘密培训后随军入朝。

作为分队长的张华手下有两个文艺兵值得一提。一个名叫张勇手,后来在电影《奇袭》(京剧《奇袭白虎团》与该电影为同一题材)担任主演,又在电影《南海风云》中扮演舰长角色,而此人后来的行政职务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另一位是著名电影演员张良,是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的扮演者。而作为他们分队长的西乡籍人士张华,后来却沦落到连享受参战荣誉军人资格都没有的普通人员。

张华率领演出分队(12名文艺战士)整日穿行在硝烟与炮火之中,利用战斗间隙在坑道与山林空地间,以快板、独唱、小品、活报剧等表演形式为志愿军现场演出,并配备手枪、冲锋枪,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张华前后两次立功。第一次三等功,是他创作并担任主演的一出小品《英雄司机万余敏》大获成功。该剧再现了一位志愿军司机万余敏在与美军战机、轰炸机多番角逐中,凭借机智勇敢,总能巧妙安全躲过敌机地毯式扫射与轰炸,把弹药和物资及时送往前线。还有一部他自编自演的活报剧,名字叫做《活捉美军舌头》。

第二次是在战场上立了二等功。1951年6月五次战役中,60军的180师掩护各军医院伤员撤退,最后被围实施突围作战,牺牲456人,受伤1616人,不明情况的(失踪、被俘、走散、掉队)5572人。部队实际突围归队4000人。该役为朝鲜战场志愿军损失最为惨重、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役,作为军长的韦杰被勒令回国,当面向毛泽东主席交代问题。1953年夏季攻势拉开帷幕后,60军终于等到报仇雪耻的机会,连炊事兵、马夫、轻重伤病员都写了血书,纷纷上阵,而作为军文工团分队长的张华就更不用说了,写血书,表决心,整天缠着政委,终于被批准上前线。6月10日夏季攻势的第二次战役开始了,在攻克李承晚5师和美军驻守的883。7;949。2高地时,张华等在180师539团团长王至诚带领下,3000余人从当晚凌晨开始,潜伏在距敌军阵地不到200米的前沿地带,直到佛晓时分,在志愿军炮兵的猛烈轰击下,潜伏部队一跃而起,神兵天降,打了李承晚和美军个措手不及。张华冲锋在前,不幸被鹿寨上的铁丝网刺伤眼睛,鲜血流淌仍奋不顾身,投入战斗。在这场被誉为现代战争史奇迹的“三千奇兵大潜伏”战斗中,张华表现突出,被军政治部授予二等战功。也正因这次眼睛受伤,几乎折磨了他大半辈子,直到80岁时视网膜整片坏死,导致他完全失明。

到了1953年夏天,朝鲜战争接近尾声。由54、60、67、68军组成的第20兵团驻守在“三八线”北面防御阵地上。毛泽东当时发出“再歼灭美军万余人,极为必要”的指示。一天,在战斗间隙结束演出的张华,突然从战地广播声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战地宣传队在对几名战斗英雄进行战地表彰,其中提到的一个姓名叫张太民,竟然与他的亲弟弟同名同姓。

听得这个熟悉而亲切的名字,张太祜当时心中甚是诧异,世上重名重姓的人多的去了,怎么敢认定他就是失踪七年的弟弟?况且这是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朝鲜战场,天下哪有这么奇巧的事情?尽管如此,张太祜仍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向部队首长告假,连夜晚赶赴68军政治部,向首长说明来意,并得到各级指战员的密切配合。

当那个在战地广播上闻名的战斗英雄张太民,被一名通讯兵领到军政治部,两人乍一见面,彼此不禁都愣了神。天啦!这个名叫张太民的战斗英雄,不正是我期盼多年的同胞弟弟吗!张华眼睛一热,喉头梗动,张开颤抖的双臂,正要叫出弟弟的名字,对面的张太民却撕心裂肺地大叫一声:“哥哥——”

于是,这对来至大巴山区的两弟兄紧紧地抱在一起,悲喜交集,泪飞如雨,嚎啕大哭。这哭声既融入了无尽的悲酸,巨大的惊喜,也掺杂着太多太多的感伤、幽怨、迷茫、喜悦亦不乏诧异与惊愕。

失散七年、生死不明的亲兄弟,在朝鲜战场上不期而遇喜相逢,成为第20兵团(统辖54、60、67、68军)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军报记者不失时机,抢拍下那动人的一刻,并在战地通讯报上报道了此事,然年深日久,岁月更迭,当年那份珍贵的资料已经失传,再也不可复得了。

此后得知,当年年仅十七岁的张太民被国民政府西乡县兵役局抽了壮丁,从街头强行拉走后再就没了消息。后来才知道被补充进西北王胡宗南的队伍。那时候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张太民随同一伙残兵败将溃退途中,被一路南下的中原野战军68军某部俘获,从此成了人民军队的一员。当68军入朝作战时,张太民所在连队作为先遣部队,第一批投入战斗。

这兄弟两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不但后来全都成了革命军人,而且是同时赴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还在同一个兵团服役,并肩作战。

那时的张太民,已经是68军警卫营的营长了。朝鲜战争结束后,张太民被组织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培训学习,曾担任南昌军分区政治委员(正师级),大校军衔。一生顺畅,善始善终。就连他的儿子,如今还在海军东海舰队任正团职干部。而他的哥哥回国后情况就有点不妙了。

张华(张太祜)作为援朝志愿军60军的一员,参加很多战斗,得以生还故土已是大幸,因为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60军180师11644人中,幸免死难或被俘的仅有4000人,这是60军的“污点”。战后对全军战士的政治省察和甄别特别严,还因为张华年轻时在成都、重庆国统区的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因无人证明而撐薹ㄋ登鍞,张华此后没能享有参战荣誉军人的待遇与称号,上世纪五十年代居民下放农村前,还差点被打成右派,是那几枚军功章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硬是把一幅“右派分子”的高帽子从头顶掀落下来。但是还是摆脱不了下放到县砖瓦厂劳动改造的命运。张华在晚年,经常一人望着窗外轻声叹息,他是在叹息那未能实现抱负,还是回忆那些为了祖国把忠骨埋异国他乡的战友……

2010年春天,张华神态安详,溘然辞世,一无遗憾地走了。正像他生前常说的那样只要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个人宠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相关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