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作文 > 作文素材 > 美文欣赏 > 浏览文章

马家代表 “九大”代表马家才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6-27 阅读:

  文/张树岗

  1969年4月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仅为1600余人。当时的汉中地区代表人数虽多,也仅仅只有两人,杨河镇杨河村32岁的中年农民马家才便是其中之一。历史的潮头曾一度将他推向巅峰,又将他卷入了低谷。透过岁月的风尘,让当代人去领悟一位沧桑老人对共产党的那分痴情,去感受一个寻常百姓的博大情怀。

  尝遍千般苦

  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鞋穿的人在见到没有脚的人以前总认为自己最可怜。特别是对物质文明稳步提高的当代人而言,恐怕很难想象什么样的苦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苦。

  马家才的右手只有4个指拇,这倒不是天生畸形。那根食指是被剁掉的,而且是被他自己剁掉的。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可以扣动枪机。没有了它,便不能放枪,不能放枪,就没有人拉他去做壮丁了。在不到一年多天气里,马家才被拉了4次壮丁。当一个17岁的少年手操利刃,毅然砍向自己的右手食指时,那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苦涩?从此,不到10岁便失去爷爷和父亲的马家才与母亲相依为命,吞草根,咽树皮,四处流浪,飘泊无定。为了能够活下去,19年搬了17次家。对一般人家而言,搬家又谈何容易。可对马家才母子而言,正因为一无所有,搬起家来比赶场逛会还便当。

  解放后,马家分得房屋土地翻了身。马家才1950年便当上了农会主任、民兵连长,54年入党,58年担任村支书。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马家才,我活的是共产党的人。如今的马家虽家徒四壁,没有一样电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年已83岁的他还得操持农活自食其力,但却无怨无悔,不改初衷。在烟薰火燎的堂屋正面墙壁上,除了汉中书法界名流徐毓泉题写的一个“寿”字外,便是印着5个烫金大字的一幅毛主席画像。那5个字便是“不落的太阳”。

  时世造英雄

  马家才其所以能够被推选为“九大”代表,除根正心红,忘我工作外,主要有两个背景:第一,毛泽东主席对《西乡县杨河坝乡党支部正确地领导了那里的互助合作》一文作过批示。一位作者的一篇报道使杨河坝一夜间成了当时全国合作化运动的一面旗帜,1984年,杨河人为了纪载昔日的辉煌,将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全文刻写在打开的书本模样的混凝土造型上,在杨河坝的村口竖起了一面永久性的丰碑。马家才在这段非凡的历史时期扮演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九大”代表当然就非他莫属了。

  第二是得益于杨河坝村面对“文革”期间的“武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气度与胆略。在这一点,马家才作为一个老实巴脚的农民,在政治远见方面却显得超乎寻常的睿智。当时的“红总”和“学联”两大派系把西乡搞得天翻地覆,杨河坝村任凭风浪起,埋头促生产,始终置身事外,实属不易。“红总”为了将杨河坝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出的最后通牒是不参加“红总”便不给盐吃。杨河坝的村民们“文革”期间曾一度吃的是没盐的饭,虽令人难以思议,却倒也是确凿的事实。1967年夏天,“学联”诉诸武力,以死相胁,迫使杨河人就范。马家才率赤手空拳的村民,将他们围困在杨河坝,缴了“学联”武装分子的械,并将被缴的20多支步枪交给了县武装部。这次行动,马家才等人险些将脑袋押了上去。至今回思起来,虽心有余悸,却理直气壮,毫不后悔。这件事在全国别无仅有,实在难得。

  “九大”奇闻录

  据马家才讲,“九大”召开之前,筹备委员会遵从毛主席指示,提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不送礼,二不收礼”的会务方针。代表们早餐吃的是小米稀饭加咸菜馒头。一天,马家才与陈永贵同桌就餐,但见陈一边埋头吃饭,一边嘟哝着说“快吃快吃,不然就要饿肚子。可能陈永贵经验老道,深谙其中三味。马家才等人深受启发,漫条斯理代之以风卷残云,这样才不至于锇了肚子。

  延安地区为毛主席带去了一条绘有杨家岭、凤凰山、王家坪和枣园、宝塔山的刺绣毛毡,接到通知后没敢进献,后来又带了回去。马家才北京一行只带回两件纪念品,一是毛主席和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体代表的合影,有三米多长,后被人借去不知所终。一是回西安后兰州空军司令部送的一面毛主席去安源镜框,高不足一尺,既无玻璃又无木框,全用硬纸板粘成,不足三两重。就这,只有马家才这样的农民代表才有资格领此殊荣。如今,马家才仍将它挂在歇房,马家代表 “九大”代表马家才,借此回味着昔日的荣耀。

  据马家才讲,“九大”会场的主席台上,林彪坐在主席的身边。毛主席讲话每每不到三句,林彪便晃着语录本喊毛主席万岁,会场上的代表们一呼百应,也跟着高喊万岁。这样一来,毛主席的讲话便不时被打断。毛泽东主席似乎对此颇为生气,突然站起身子,双臂高高抬起,愤然喊了声散会。会后,马家才与代表们私下嘀咕,不知开会时跟着林彪喊好呢?还是不喊好?

  后 记

  年已83岁的“九大”代表马家才老人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虽然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老来的生活现状一无改观,意志却不显分毫的暮气与消沉。其实,党和人民也一直没有忘记他。北京之行不久,他的一个女儿便被推荐上了大学。如今每逢佳节,县、镇领导们也常去看望她,有一位名叫樊崇仁的退休教师利用采访之机,还为他送去了50元钱。历史的潮头曾一度将他推向巅峰,又将他卷人低谷,一位沧桑老人却能够做到处变不惊,宠辱皆忘,以恒常心态面对生活,面向人生,其令人回味无穷的启示意义,兴许正在于此。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