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婆媳
想起说这个话题,一是因为婆媳自古以来就是个千难万难相处的关系,再是因为我自己也将会成为婆婆这一角色。不情也好不愿也罢,都由不得我。
都说生于70年代的人是最尴尬的一代。生儿育女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正严,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放开了二胎,且不说往五十岁上奔的我们身体如何,单单身心俱疲的养儿历程怕就让我想想便胆战心惊了。再加上高堂父母正值多事之秋,大的子女尚苦攻学业还未成家立业,经济实实常感捉襟见肘。即便诸条件都允许,怕我为国家减少人口负担的决心也是心如磐石。
成家立业一直就是中国父母对儿女的企盼。“一家女百家求”的儿媳娶回了家暂时可以让父母松了口气,接下来柴米油盐的日子又是一本不好念的经。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俗语和戏文表现做了婆婆的苦,“娶了媳妇忘了娘”,“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述不尽当娘的一把辛酸泪。
不过历史上婆婆还是真正风光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是排第一位的。那时娶了媳妇可绝不敢忘了娘,儿媳妇更是晨昏问安不敢有一丝逾矩,“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初进门的媳妇那份小心谨慎,着实可以让做婆婆的趾高气昂一回。婆婆一句话一个决定也许就会改变儿媳妇的命运,如若儿子不从命便一哭二闹三上吊,婆婆寻死觅活的伎俩最终总会让儿子含悲忍痛遵从。像陆游和唐婉,焦仲卿和刘兰芝,一个被婆婆遣回家郁郁而终,只留下错错错、莫莫莫的慨叹,一个被婆婆生生分割开五里一徘徊做了孔雀东南飞。
横眉竖眼一脸刻薄相的婆婆称霸了数千年,儿媳妇便也委屈了数千年。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以后便腰也直了,头也抬起来了,有些做了婆婆的不是想着自己所受的苦累宽待儿媳,而是带了不平的心理把自己吃过的苦原样加诸媳妇身上,如此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了下去。
感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在婆媳关系上很是合适。如今的媳妇可不是以前忍气吞声的软面团了,婆婆反倒是要陪上十二分的小心和笑脸了。
社会进步了,思想超前了,媳妇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空前地强大。所谓距离产生美用在婆媳之间也恰如其分,如果天天在一起哪怕三餐准备周全,也难免会让媳妇久生烦腻,所以还是各居一处偶尔小聚可以让关系维系的更融洽得多。如若你为此便愤愤不平认为白生了儿子那就是自寻烦恼了,因为新时代年轻人的思想哪怕是儿子有时也不再是唯母命是从了。婚礼上不是常听新郎对新娘表白说“亲爱的,今后你就是生命中的全部”吗,咱全当那只是一句应那刻场景的话,如果当娘的为这心碎仿佛失去全世界,那便是做了忧天的杞人。
就像龙应台说的,儿子大了,做母亲的就该远远的目送了他,去到自己的天地,纵然不舍也只能含着泪看他去过自己的日子,这是无奈也是幸福。
庆幸的是我的婆婆与我远隔千里,漫话婆媳,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我们迢迢跋涉前去探望老人时总是其乐融融。婆婆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见了面虽让我颇有陌生感,可我们相伴出去,婆婆笑咪咪的与人介绍我时,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总让我心生暖意,忙活做好的饭菜里总贴心地准备着我喜欢吃的,几日住下来那份陌生便烟消云散了,婆婆的用心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的关系自然亲和。
看来婆婆要想做的好,除了聪明有智慧还要大度富有爱心,想想还真是个要技术又要技巧的人物,不知我未来的婆婆之路会不会平坦顺利,也不知自己能不能做个合格且被儿媳妇肯定的婆婆,要实现以上愿望,关键还要看我能不能迎来一个知书明理的儿媳。